摘 要: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关注生活周边的化工企业排污标准,体现了环保意识的增强。本文从现今我国化工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于相关的健康标准和安全、环保等问题的矛盾展开论证,化工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关键词:环境保护;化工企业;发展趋势;建议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点,化工企业能够提供人们日常基本生活用品所需,如药品、食品、生活用具等。其在一方面对经济发展和日常所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已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问题。
1 化工企业环保现状研究
1.1 从技术支撑体系角度看
目前为止,我国环保技术主要引入国外的“三废”利用、清洁生产以及能源节约等技术,这些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到了国内要以各地区化工企业的自身发展和实际情况而重新构建,不包含共性特征,很多高科技技术并未能完全引用。
1.2 从环保理念角度看
针对目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在国家相关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经济体制也开始朝着增强环保意识、资源节约型意识慢慢靠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化工企业的发展趋势不言而喻,然而很多的化工企业面对新型的科技发展需求,在硬件设施上并没有完全具备,所以从根本上看环保发展理念还没有深入到企业核心发展部分。化工企业向环保理念转化的主要障碍便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导致环保工作并没能积极开展,还处于被动阶段。
1.3 从环保监管角度看
设立监管部门进行环保监督检查,这样的工作一般都会体现出“双重领导”现象,在真正工作开展期间,很多区域的环保部门都是由政府直接管辖,真正操作起来便会产生地方环保认知程度上的差异,并未能取得好的效果。
2 化工企业环保发展趋势
2.1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化工行业中不断深入
每一个领域中的化工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将要对清洁生产的理念作为发展核心,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便会引入新型技术进行研究与生产,引入清洁概念,保证执行“三废”回收利用、整合资源升级,这样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程度便能得到抑制,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2.2 示范园区与企业将发展起来
经济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同时,很多欧美国家纷纷开始大力倡导环保意识,环境保护关乎所有生物在地球上的生存。很多国家开始建立示范园区,这种示范园区都与大型企业进行合作,这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为发展理念的企业便应运而生,很多坚持环保理念的企业已经得到国家示范规划发展标兵企业的称号,很多的地区日后发展都会朝着这种模式进行转化。
2.3 环保理念转变
环保理念伴随着社会格局不断发展而发展,所以国内的化工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势必要转换自身的发展理念,一定要把环保作为发展的主体。在日后的发展趋势下,观念不进行转化,一直延用老旧传统观念发展,势必将被社会淘汰。一定要迎合当下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未来产品创新设计中,多开发出绿色产品,这样才能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化工企业环保工作开展的相关建议
3.1 增强环保意识
现阶段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实际解决的办法便是要注重环保发展意识。化工企业在日常排污过程中,要改变老旧观念,不能一直进行偷排、漏排。虽然环保意识下生产出的产品前期可能会不被认可,但持续深入发展必将会带来效益。引进国外新型环保发展技术,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在社会各界树立起企业品牌形象,自然而然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实力。
3.2 排放标准全过程化
化工企业再生产过程中避免不了地会排放污染物,从气体、液体、固态物等。所以在选择原材料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注意原材料生产出厂、运输过程中的保存方式、储存位置的选择等每一过程。例如美国政府对于各行业在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标准制定废物储存罐、废水循环处理设施、工艺单元的削减率,针对泄漏标准的数据给予划定,这样控制标准下就能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控制好环保数据。在以后排污规划过程中要尽量考虑周全,国内的环保意识应该注意到运输、储存等方面。
3.3 排放标准进行法制化管理
针对前文所论述到的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其实深入研究起来严格意义上分析就是法规。若将这种法规运用到我们国家的相关环境保护标准中,则存在着环保措施實施不是很容易等难题。政府制定相关规则主要目的是为了约束企业排污浪费的行为,如果强制执行,必须达到颁布的标准。因此,我国应在条件成熟时制定《环境标准法》,来保证污染物有效治理。
4 结语
社会发展趋势使然下,国家促进化工企业以环保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是为了让各行企业都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在实际工作中应认识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借助政府部门提供的扶持政策,进行产业升级,将自身打造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冯波.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J]环境保护,2001(7):15-16.
作者简介:
马强(1986- ),男,汉族,陕西省榆林市人,助理工程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