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熙春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教育改革发展、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讲话明确指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并强调要抓好3项基础性工作,即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本文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实际,主要针对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主题,谈谈我们的思考和做法。
以落实中央精神为推动,完善思政工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华南理工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学校陆续出台或正在制订一系列具体工作方案,着力实施“四大工程”,不断完善思政工作体系。
一是实施基层党组织提升工程。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具体要求,根据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广东省委有关文件要求,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组织充分发挥育人保障功能。二是实施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制订《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三是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12362”教师思政工作方案,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责任。四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程。制订《“明道育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领道”计划、通识课程“闻道”计划、专业课程“同道”计划、实践研习“悟道”计划,构建“四位一体”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以“新工科”建设为推动,完善学科体系
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是一流学科,一流学科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载体。华南理工大学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对学科建设进行总体谋划、科学规划,以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学科体系为引领,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原则,正确处理高峰学科与高原学科、大学科与小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关系,着力“工科登峰、理科跃升、文科繁荣、医科跨越”四大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工科登峰计划”旨在尽快使一部分传统优势工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理科跃升计划”旨在使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水平快速提升,为工科登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文科繁荣计划”旨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华工品格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医科跨越计划”旨在按“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要求加快发展医学学科,提高医科发展水平,推动医学和理工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培育未来新的增长点。
作为以工科为特色和优势的高校,學校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不断完善工科学科布局。特别是部省市校共建的广州国际校区,重点布局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孕育产生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新工科交叉领域,重点发展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等方向。
以一流本科建设为推动,完善教学体系
一流大学要培养出一流人才,而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所以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针对评估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扎实推进整改,并在评估整改基础上,加强整体设计和长远谋划,出台了《华南理工大学一流本科行动计划(2018-2030)》,着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国际化教育、跨学科教育、质量文化提升等5条主线,协调推进50项建设改革任务,重点落实12个专项行动,全面提升课堂、课程、专业、教师、培养模式、实践平台等6大核心要素质量,构建完善的本科教学体系,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本科人才。
一流本科行动计划是一项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学校将立足长远、分步推进,2018年将启动大类招生培养、全面学分制改革等试点,大力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国际专业评估(认证)、创新班、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等工作。通过实施这一行动计划,学校将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具有华工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营造良好育人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以“双创”教育为推动,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华南理工大学早在1999年就正式提出“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始终坚持把培养敢创新、能创业、会创造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使命,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广东区域特点,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构建“一条生态链”(培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相互衔接、有序对接),创新“三类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五大平台”(教育平台、实训平台、孵化转化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双创研究平台),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一大批精英型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端工程师和企业家。
学校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金字塔式、逐级递进”的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出20多门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二是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建“院级-校级-省级-国家”四个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搭建“校内+校外”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校内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和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孵化基地等平台均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建立532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三是加大政策激励,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采用弹性学制,学生可申请休学创业,且不计入最长修读年限;对创业成果进行认定课程学分。四是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强大教师指导队伍。拟出台科技创新创业流动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管理办法,吸引一批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到学校兼职从事创新创业工作。
以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推动,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时,既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也要求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高端引领,提升我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7年3月,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广州国际校区,今年5月正式启动建设。这是国内首个“中方为主,国际合作”的大学国际校区。广州国际校区将采用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在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外众家之长,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增长极和新引擎。一是牢牢掌握办学自主权,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合作模式,选择全球排名前50位的学科和前100位的大学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和高水平的合作,引进全球高端人才,打造顶尖师资队伍,形成高水平培养体系。三是着眼发展国家急需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学科专业,规划建设10个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和若干个研究院,首期已成立3个学院和5个研究院。这些研究院均围绕国家和广东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政府或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共建,开展产业前沿研究,培养急需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