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表达了党中央对当代青年的关爱和期望,激发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忱和自豪。
北京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五四运动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北大密切相关。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发表后产生巨大反响,不仅指引了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前进方向,也成为教育引导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遵循。这篇讲话同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一道成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
时隔4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北大与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既承接前几次重要讲话内容,又紧紧围绕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而展开,进而对青年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北大考察重要讲话深刻地回答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当中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对高校更好地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坚定“四个自信”,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判定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否合适,要看它是否符合本国的基本国情,能否走得通、走得好。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在学习借鉴西方发展经验的过程中,以西方的办学理念、制度、模式、经验来衡量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坚持西方高等教育标准而且把西方标准绝对化。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是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相连的,要始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区别于以往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党历来的教育方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高校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去年启动的“双一流”建设正在强力助推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最重要的一条。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需要继续坚持既定的发展道路,也需要与时俱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换言之,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大力培养新时代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更坚持有中国特色。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树立起更高地位,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拥有更大话语权。
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培育人才,人才培养过程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可否认,人才培养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也是学校最具普遍化和日常性的工作,与校区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相比,似乎后者对学校的提升作用更直接、更加具有显示度。站在履行高等教育使命和坚持社会主义高校性质的高度,高等学校需要提高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极端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努力为青年大学生筑梦、铸魂。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受到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不过,平心而论,与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加公平和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相比、与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在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区域布局上、还是在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上都还存在许多不足,距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不短的路程。
高校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目前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间接地反映出高等教育社会供给质量不高,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需求不够贴近的现实状况。因此,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议题。遵循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规律,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下功夫,平衡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妥善处理教学、科研、服务,改革、发展、稳定,教师、学生、职工等等的恰当关系,使得学校能够通过精准投入、制度改革、科学管理和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这就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趋势。重视内涵式发展必须重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前者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后者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所在。
坚持党的领导,将工作特色和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能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后,特别是经过巡视督导,各高校普遍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上进行了新的努力,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及基层院系党委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高等学校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和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得到极大转变。
新时代,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是简单的口号,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一方面,坚持党委在高校治理体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落实制度安排,将党的领导内嵌和贯穿办学治校各环节各方面。党委既要对学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承担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还要履行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委集体研究决定重要干部任免、重要人才使用、重要阵地建设、重大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等,做到学校事业发展到哪里、党的领导就要跟进到哪里。另一方面,加强领导能力建设。一段时间以来,党建与学校建设两张皮、党的领导虚、行政工作实是高校突出问题,淡化党的领导和党的领导能力不足都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原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需要不断加强党的领导,解决党委领导的“本领恐慌”问题,倡导认真钻研人才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学习党的建设理论和教育发展理论,政治与业务两手抓,切实提高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能力水平。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其他工作。”此次北大讲话中,他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已经树立起“四个自信”并对学校的工作特色和制度优势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认真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我们还应该明确新的努力方向:加强工作和改革创新,不断把特色、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出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