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2018-10-21 12:40何波
科研课题成果通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所学数学知识情境

何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用创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内容,使抽象的知识借助多媒体、操作环节、生活情境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深入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在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采用创新的教学形式,还要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担任知识的详细讲解者,所有的知识需要学生发挥探究主动性,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中的例题来理解数学概念,并通过练习题目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学生遇到理解不了的知识点时要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效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进行预习、学习、复习等环节,让他们通过有效学习和探索,深刻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進行探索和思考,促进他们更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分析知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在选择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时,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他们在观看学习内容时能主动思考,通过回答信息技术展示的内容完成学习内容。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直线、射线和角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的内容理解所学的概念,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在信息技术直观情境下,学生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所学概念,激发学习

的动力,在认真探究中发展创新思维。

三、设计操作环节,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设计操作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索主动性,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在操作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思考得更全面,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操作,针对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顺利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可以设计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利用小棍拼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直观的图形探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通过操作,学生创造性的理解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加强应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往往是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创新角度下的数学课堂,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变”的训练方式,给出学生一道数学题目,让他们通过对题设和结论进行变化,变换出多个题目。通过多个角度分题目来训练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刻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能掌握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数学抽象能力获得发展。

通过实践应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发挥其探究热情,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问题:学校操场旁边的小路长150米,要在小路上植树,每两棵小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小路两端都要种上树,你能算出要植多少棵树吗?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开始进行积极思考,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和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分析,通过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数学学科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意识,通过努力学习和思考掌握数学知识,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挥数学创新思维,有效掌握所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探究欲,通过多角度分析促进思维深刻性的发展,不断积累新的知识,使课堂教学在创新策略下进行。

猜你喜欢
所学数学知识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非所学
非所学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