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宴席舞是回族人民婚姻嫁娶及喜庆丰收中广泛盛行的一种传统婚俗性民间歌舞,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宴席舞是回族舞蹈的起源之一,回族民间舞蹈的训练价值是由它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地域性、民族性、代表性、训练性是将回族宴席舞纳入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可靠依据。
关键词:宴席舞;艺术特征;训练价值
宴席舞是回族人民婚姻嫁娶及喜庆丰收中广泛盛行的一种传统婚俗性民间歌舞,它以刚健潇洒、热闹风趣、唱古颂今而别具一格,并深受回族群众的欣赏和喜爱,曾被誉为“甘青瑰宝”。它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的甘、青、宁地区和新疆昌吉回族聚居区,回族宴席舞作为西北地区的民间舞来讲,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笔者认为,把回族宴席舞纳入到舞蹈课堂进行教学,它本身是具有代表性和训练价值的。
一、宴席舞的艺术特征
回族群众把男婚女嫁的喜事都俗称“吃宴席”或“有宴席”,凡是在宴席场上演唱的曲目都称作“宴席曲”,又把这种边歌边舞或以歌伴舞的表演称为“宴席舞”。宴席舞多以祝福、庆贺、自娱、即兴、以歌伴舞或载歌载舞为特点,乡土气息浓厚,动作比较原始、古朴,表演形式多样、节目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有《韩三郎》、《莲花落》、《绿鹦哥》、《八字大开头》、《白鸽子》等民族风俗歌舞。其中,不少舞蹈动作中带有拳术特点,还有模拟“凤凰展翅”、“鸽子旋”、“孔雀品牡丹”、“尕麻雀三点头”等舞姿造型,这些动态形象都是从回族生活习俗、民情风俗、劳动生产和民族审美中提炼、发展而来的。
以歌伴舞或载歌载舞,并与富有抒情性的口头文学融为一体,已成为回族宴席舞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起源于甘肃河州地区的宴席舞,多以两人或四人对唱、对舞表演为主,曲调婉转柔和、优美动听,唱词都带有庆贺、祝福色彩。曲起同时,乡亲们伴以轻快、稳健的步伐,在各种欢快地曲调变化中尽情舞动。
二、宴席舞的训练价值
宴席舞是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回族舞蹈,它只有通过系统、完善的课堂教学,才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训练价值。一种民间舞蹈,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舞蹈符号,才能让群众广泛接受,同时也会被纳入到专业艺术院校所,成为具有训练性价值的民间舞蹈。回族宴席舞的训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灵活的头部
宴席舞中的不少动作形态,如“凤凰点头”、“尕麻雀三点头”、“碎摇头”、“鹦哥摆头”等,都是对鸽子、鹦哥、麻雀,头部、眼神动态特征的模仿。回族对鸽子情有独钟,相传鸽子曾保护过穆罕默德圣人的生命。因此,回族生活中不吃鸽子肉。艺术中常以花儿和舞蹈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对鸽子敬仰之情。例如:青海门源、化隆地区流行的宴席舞《噗噜噜飞》、《白鹦哥》主要以男子表演为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表演者在硕大的筛子中进行对舞,他们时而以肘相对、转身点头,以头传情;时而模拟鸽子啄食、展翅飞、鸽子旋的各种动作,以此来表达人们对鸽子的尊崇。因此,头部动作是回族舞蹈表演中的一大特点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是其它民族舞蹈中所没有的,它展示出回族人民乐观、热情潇洒的精神风貌,像“凤凰点头”、“摇头”、“摆头”这些头部动律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头部灵活自如,动作动力主要来自颈部肌肉的变化,不同的头部动作,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强调“以情带头,以头传情”。
(二)多变的手臂
“鸽子抖翅”、“凤凰展翅”、“彩蝶飞”、“鸽子旋”、“花儿手”、“拨云望月”等,都是回族宴席舞中常见的手臂动作,舞姿多变,动作丰富。崇尚武勇也是回族人文精神的显著特征,回族人民把喜爱传统武术中的拳术动作也融入到宴席舞之中,如“鹞子翻身”、“老爷抽刀”、“雁落平沙”、“黑鹰展翅”、“三道步”、“大小梅花”、“四门斗子”、“犀牛望月”等这些用拳术名称组成的舞蹈动作刚健挺拔、潇洒奔放,增加了舞蹈的表现力和观赏性,同时也展现了西北回族人民热爱武术的优良传统和把拳术融入到自己舞蹈的独创精神。这些手臂动作都是从自然形象和回族的民族审美演变、发展而来的。在舞蹈课堂的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动作的基本手型,模擬各种鸟类动态形象特征,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可以训练手臂动作的舒展、柔美,加强艺术的表现力,让学生们更进一步了解回族宴席舞的民俗风情。
(三)柔韧的屈伸
回族宴席舞中的屈伸贯穿于舞蹈始终,主要动律在于屈与伸,其中“蹲”是最鲜明的特点,不管动作千变万化,都是在此动律的基础上带动身体其它部位进行舞动的律动支点。屈伸起伏较大,脚下以全脚踏步或半脚掌压脚跟为主。在欢快的节奏中,屈伸刚健有力,富有弹性,强调动律在瞬间的脆劲,脚下重心移动较快,步伐轻快、灵活。例如:“踏步”、“踮步”、“靠步”、“三步一点”等,这些步伐的训练,对学生膝部和脚腕的柔韧及肌肉的拉长都有着重要的训练价值,同时也是掌握回族舞蹈风格的重要步骤。
三、结语
回族宴席舞是西北地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宴席舞也是回族舞蹈的起源,它所展现出的风格特色,在课堂教学中是具有一定训练价值的。课堂中只有采用多样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回族民间舞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回族民间舞蹈的训练价值是由它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地域性、民族性、代表性、训练性是将回族宴席舞纳入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甘肃临夏州群众艺术馆编[M].内部资料,1984.
作者简介:马路明(1982-),男,撒拉族,硕士,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和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