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九岁甘肃女孩跳楼事件审视当今中国旁观现象

2018-10-21 08:16赵辉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9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

【摘 要】当代中国旁观现象的出现,严重弱化了社会个体的道德信仰,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应该从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加强学校教育,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出发,改善当今社会出现的愈演愈烈的旁观现象。

【关键词】旁观现象;道德冷漠;社会保障

甘肃庆阳市一名19岁的高中女生,从丽晶百货大楼上纵身一跃。在她的背后,营救失败的两位消防员的嘶吼痛哭声与地面上围观群众的尖叫声中夹杂着的欢呼声与掌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众人围观起哄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不仅会扭曲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更为严重的是会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威胁。正是基于此,对旁观现象实质的披露、原因的深层次挖掘、措施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及急迫,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当代中国出现的旁观者现象。

一、旁观现象的界定

所谓“旁观”现象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在现场的个体和群体明知道他人的利益会受到侵害,生命遭到威胁,但是他们仍然选择不作为、见死不救的消极等待与观望。从广东“小悦悦”事件到“19岁甘肃女孩跳楼,众人围观鼓掌”事件,我们可以清楚的意识到旁观者现象不再是个体道德责任意识的缺乏,而是已经上升到人性堕落的地步。

二、旁观现象产生的深层根源

(一)个体道德心理是内在因素

心理学家巴利和拉塔内提出“旁观者效应”。“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如果现场有其他的个体和群体时,旁观者就会无动于衷,任由事件的发展。巴利和拉塔内指出这不是由旁观者自身的‘病态人格所造成的,而是由旁观者对在场其他人的反应所决定的”。简单的讲,“旁观者效应”属于“从众心理”。当面对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多数围观群众会效仿周围人的行为,人们往往会选择一种消极方式-从众。

(二)电子媒介促进了苦难饱和

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苦难事件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了日常性,并且已经进入到了“超饱和的状态”。当你打开电视机、电脑的时候,世界各地发生的灾难,会不断的出现在你的眼前,“犹如所有的传统事物,它们一旦‘融入了世俗的日常生活就失去了所有的震撼力”,[1]长时间持续的出现,即使一开始富有同情心的人,后来也会产生“同情疲劳”,然后我们就会认为,世界上所有发生的苦难都不过是很正常的事情。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制度根源

到目前为止,我们社会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道德回报机制,道德冷漠事件必会更多更频繁的发生,冷漠和麻木也会更广泛的蔓延。其次,见义勇为、舍己为人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这代价往往是个人利益的牺牲,当让英雄白白牺牲自己利益时,这时候的道德与人性之间产生了异化,道德之举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来自社会的道德关怀,相反,带给自己的是生活的窘境,长此以往,人们就会把实行道德行为等同于自我牺牲,久而久之,当人们面临着旁观还是见义勇为的选择时,人们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安危和后顾之忧。

三、消解旁观者现象的路径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主体的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建设不是单纯的教育说教,而是道德主体从心灵上实现自我认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人们进行社会公共精神教育,大力弘扬集体主义观念,提高公众的公民意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提出具体的道德规范。再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最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回归社会道德实践,要与社会道德实践紧密结合。

(二)树立主体媒介意识,加强学校教育

媒介意识主要是指主体站在与媒介保持距离的地方形成的对媒介的认识。树立主体媒介意识首要的是主体要认识到媒介具有的隐蔽性和媒介具有的偏向性。[2]要清醒的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介可能会对主体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造成影響。对于媒介带来的影响,学校教育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媒介化生活习惯,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媒介影响的基础上,积极的运用媒介,防止被媒介所控。学校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媒介环境之间的区别,引导主体认识到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别。

(三)建立回报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相结合的回报机制。对于助人为乐者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的奖励,以此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二是建立见义勇为救助制度。如见义勇为伤残者国家终生供养制度、见义勇为牺牲者家属的物质保障制度等。这种保障不仅是对英雄者所牺牲个人利益所做的补偿,更是对他们今后生活的一种保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让更多的人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做好事,去帮助更多的人。

总之,面对当今出现的旁观者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谴责中,走出道德困境,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建立自律机制与他律机制。当道德的存在与发展有了心灵上的坚守、制度上的保障、教育上的支持、道德便会成为消除冷漠、增进情感的有力力量。

参考文献:

[1]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22

[2]安冬.高德胜.教育如何应对电子媒介对道德意识的消解-基于对远距离旁观者的剖析[J].湖南师范学院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4):122-124

作者简介:

赵辉(1993-),女,山东潍坊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读硕士,思想政治教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对我国社会保障费改税的思考
浅谈社会保障卡的管理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一部力作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