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浅探

2018-10-21 03:19丁茜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施恩情怀阶段

丁茜

当今社会,孩子生活条件都非常优越,尤其像我们这样的私立学校,孩子不仅吃穿不愁,爸妈还会尽自己能力为他们高消费,轿车接送、选报各种培训班、假期各地、出国旅游等,在他们幼小的心里,觉得这些优质的生活早已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稍微有些不顺心、不顺他的意,他就会变得自私、烦躁,甚至发脾气,更缺少了与人相互的宽容、忍让和理解。作为从事德育工作的我,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而在众多行为中,“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弟子规》里“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等经典辞句,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我国人民如此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应该在学生们身上得到更多的体现乃至发扬光大,而不应该薄弱甚至缺失。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已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许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他们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合乎人类情感的方式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人类逐渐疏离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德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感恩情怀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4.感恩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感恩情感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自我认识与超越的过程。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却没有提供充足的信仰与追求。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内容与阶段策略

一般来说,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初始阶段是认知层次:受教者通过教育者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建立基本的判断标准;中级阶段的情感层次: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受教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实践层次的感恩教育阶段:感恩的行为已经内化个体的品质,外化为日常行为。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

感恩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感恩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传递。具备了感恩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具备了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才會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1.识恩、知恩教育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受着别人的恩泽——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社会的提携之恩。如果没能认识到这些恩情,那么孩子将丧失对整个世界的爱。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识恩、知恩的教育。小学是人生第一个求学阶段,他们是任教师刻画的一张白纸,通过识恩、知恩教育,可引导小学生明白父母对他的挚爱、老师对他的关爱、同学对他的友爱、社会与国家对他的大爱,使其学会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

2.引导报恩教育

古人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父母给了子女养育之恩,子女就应该尊敬和赡养父母;老师给了学生教育之恩,学生就应该刻苦学习,用取得的好成绩答谢老师;朋友给了自己深厚的友情,自己就应该为朋友信守承诺;社会给了个人各种公共资源,学生作为社会人自然就该讲公德、守秩序。如此等等,皆是报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报恩的行动可以是物质上的回报,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回报,还可以是精神上的回报。广义的报恩既可以是一声真诚的道谢,也可以是“涌泉以报”的物质回报。对小学生的主动报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为父母做点具体的事情,在学校主动承担帮助老师的工作,在社区主动帮助别人等等。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这种报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否则极易让学生因美好道德情被物化而误入歧途。

3.施恩不求报的教育

施恩不求回报是更高层次的品质,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但能知恩图报,还能在不受恩的前提下广泛施恩,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主体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施恩行为,这才是人类最高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对此阶段的教育可在小学高年级初步开展。

记得看过一次易中天的演讲,他说:“望子成人,而非望子成龙!”教育好一个孩子,首先应该让他成为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懂得感恩、有爱心的人!只要他拥有了这些品质,他将来一定不会差。感恩绝对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回报老师教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感恩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让学校、家庭、社会给孩子们上好这一课!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1936年3月31日《乡教丛讯》3卷4期

[2]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光明日报》2003年11月8日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小学)

猜你喜欢
施恩情怀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英雄的沦陷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英雄的沦陷
沉重的感恩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感恩教育”与道德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