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价值的艺术化张扬

2018-10-21 20:20高金瓶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

高金瓶

摘 要:《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开头就写出作者荷塘观赏月色的时间和原因,之后就指出近期内心“颇不宁静”,一个“颇”字就写出了作业内心不平静之程度。然后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了自己在荷塘里观赏到的月色胜景,作者陶醉在美景之中,思绪也飞到江南,最后作者“猛一抬头”惊觉自己已经回到家门前,结束了文章的描写。这篇散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结构严谨,语言清新典雅,艺术构思极其精妙,表达出作者对未来的向往和对荷塘景色的赞美之情,堪称散文中的极品。然而作者内心因何而“颇不宁静”还需要仔细研究,下文将针对这点进行讨论。

关键词:《荷塘月色》 “颇不宁静” 缘由 个体价值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较为出色的一篇文章,它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常客,近年来教学大纲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要求又提升了许多,这些都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地位是有多么的重要。在我们欣赏它的过程中,不仅会被它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述深深地吸引,而且会沉迷于它留下的巨大思考空间。“颇不宁静”四个字引人深思,它仿佛使人越读越疑惑重重。本人在阅读了许多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后,再读此文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荷塘月色》背后的故事

1927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创作了《荷塘月色》,在作品创作前后发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重要事件,比如中国共产党从南京国民政府撤离、汪精卫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日本发表声明想要征服中国等等。如此多的政治事件发生,仿佛任何人都无法逃离。在我们老师的讲解中,朱自清内心的“颇不宁静”必然与时代有一定的关系[1]。但是我们要从朱自清个体价值出发来进行分析,从朱自清内心来挖掘《荷塘月色》背后的故事,感受其超越自我的心灵解脱。

二、“颇不宁静”的缘由之争

對于“颇不宁静”的缘由,历来有着很多种说法,这些说法的作者都是根据自己对朱自清老先生的理解道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说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几种:首先是“政治背景说”,代表观点是在朱自清生活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崇尚自由,社会知识分子都对国民党的反革命深深厌恶,而共产党的实力正在壮大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都不知道祖国的未来将走向何方,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朱自清也不例外,他的“颇不宁静”就来源于这里。朱自清希望宁静但是内心又深深的不安,这个矛盾又使朱自清内心的不平静又深入了几分。

其次是“家庭背景说”,代表观点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出的不平静不是来自于社会和政治背景,而是来自家庭内部。作者在写《荷塘月色》时想返回扬州,却担心和父亲之间的争执会加深,这些使作者归乡的决定不得不延迟。除了作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以外,其和母亲,其母亲和媳妇之间都产生了一些误解,朱自清被这些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工作上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感情生活也受到了重创,这是作者内心“颇不平静”的重要原因[2]。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观点外,还有“作者向往江南”的说法,比如代表观点认为朱自清听说了1927年江南发生的悲惨事情后,心里非常挂念,极其关心江南民众,恨不得赶往江南与敌人战斗,因此内心“颇不平静”。上面三种说法从表面上看都有一定的道理,都从独特的感情角度分析了作者的心理活动。但是我感觉从“政治背景”角度分析则显得本文政治性极强,并不是散文都要被写作背景带上一些政治因素,而且作者内心“颇不宁静”并不只是因为政治因素,还有更多其他深层次的原因,“家庭背景说”是一个补充说法,显示出朱自清先生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能顾及家庭琐事,这些让作者不堪重负,但是这些都依然并没有揭示更深层次的原因。

三、“颇不宁静”与个体价值的艺术化张扬

1.作者的白日梦

对于作者内心的“颇不宁静”不能只从某一个方面来分析,应当用心去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感受,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已有的公式去推理,不能只从政治背景和家庭背景就断定为作者颇不宁静的根源。现在来分析朱自清在这几天的内心活动,除非他可以穿越到现在和我们促膝长谈,当然这都是不可能的。欣赏文学作品是需要一定的领悟能力的,优秀的散文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往往在于它留给人的无线遐想的空间。我认为要想探寻朱自清“颇不宁静”的缘由还必须从文本字里行间来进行深入分析[3]。

整篇文章朱自清仿佛做了一场“白日梦”,他虽然漫步在荷塘里,但是他却在自己的思绪里徜徉,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极其生动变现出来。站在这个角度,《荷塘月色》里面一些令人疑惑的地方便可迎刃而解。可是作者的“白日梦”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当时受到整个社会的制约,导致自己的一些抱负难以达成,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压的作者喘不过气来,于是就通过“荷塘月色”这一梦幻的描写来实现,通过这些来释放内心的苦闷。

2.作者内心对于自由的向往

我们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探寻朱自清“颇不宁静”的缘由。朱自清老先生为何要孤单一人前往荷塘观赏月色呢?我认为朱自清老先生的根本用意不在观赏月色,而是想要表达出内心对于自由的向往。月光如水,荷花盛开,茫茫荷塘里面伴随作者的只有蛙声一片,此时作者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思绪纷飞,作者把自由的灵魂寄托于此,让自己远离时间的纷争,更重要的是脱离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家庭,只有自己一人,在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里遨游[4]。此时朱自清老先生的个体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显现,通过荷塘月色这一形象的描写,使其变得更加艺术化,其艺术化更加张扬。作者在文章结尾写到自己不知不觉中回到了自己的家中,说明作者陶醉于这一自由的环境!

结语

朱自清老先生曾经在自己其他的作品里面提到说,自己不想参与到政治和革命的圈子里,表现出其内心对于自由的向往,自己宁愿通过“白日梦”沉浸于自由的世界。《荷塘月色》中内心的“颇不宁静”是作者个体价值的艺术化张扬。

参考文献

[1]熊芳芳.朱自清为何“颇不宁静”——《荷塘月色》解读[J].名作欣赏,2016(13):104-110.

[2]王英珍.解读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缘由[J].语文学刊,2012(02):77-78.

[3]陶永武.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读《荷塘月色》兼究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之由[J].语文学习,2007(02):49-53+3.

[4]孙正华,胡朝刚.个体价值的艺术化张扬——对《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的缘由探寻[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20-22.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
浅析《荷塘月色》中部分语篇的艺术语言运用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的呈现
相城荷塘月色湿地公园 第一波荷花开了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新颖却失之苛刻
忆秦娥·故乡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