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槐
摘要:大学期间开设这门课程的作用是为了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通过对美术书法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知识,促进学生对色彩、形状、构图的基础认知,还能为教学中规范学生的汉字书写,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模式、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和审美情趣有一个新的认识。那么如何将中国传统艺术的书法带进大学美术课堂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本文便对此展开讨论。
关键词:大学美术;书法艺术;教学
我国传统的书法技艺,完美地诠释了人们追求审美与人文精神的观念,这其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体系,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和认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依据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来看,很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体现书法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效率也不容乐观,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素质不足。因此,大学美术教师应探究高效开展书法教学的方法,提升美术课程书法的教学质量。
一、大学美术书法教学的重要意义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书法。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来文化的发展的精华,它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开始,经历日月的交替,朝代的更替、文化的盛兴衰等它都没有在历史的这一长河中消散怠尽,可见它是有多么的顽强。我们在大学课程中开设美术书法的课堂,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华文化字体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经久不衰的毅力,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荣誉感,使学生更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如今大学生的必备修养,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间。
并且我校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美术书法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学生书写字体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的集中手、眼、笔一体,以意而动,用笔画形,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学生的观察力自然也得到了发展。在学习书法的艺术中,学生的辨别是非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在学习书写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笔锋的掌控能力,把握行如流水的笔感。同时在这其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与耐心的品德修养,所以说,美术书法的练习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二、适当举办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大学教学与以往的高中学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学教育更加侧重于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老师在进行相关的书法教学时,可以适当进行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书法练习,在学生进行实践过程中,老师要教会学生研墨,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页面布局,规范相应的握笔以及坐姿,同时告诉学生在进行行笔时,要讲究一波三折,即我们常说的“起”,“行”,“收”三部曲,还要讲述逆锋,中锋,回锋,提笔,按笔,转笔,等等,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既锻炼了自己的书法实践能力,也知晓了书法的一些常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叮嘱学生,注意卫生,防止墨汁飞溅,同时在进行书法课堂练习的过程中,老师为了方便学生更加快捷的掌握基础的书写方法,为日后的教学提供方便,老师还可以对相应的书写步骤进行总结整理,汇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比如整齐端正,点画呼应,比例恰当,中宫收紧等等,然后老师对相应的口诀医院进行相应的解释,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书法知识,以及书写技巧,为日后的书法教学提供便利,也为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中华文化精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积极参与与学生的练习中,努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适当进行水墨绘画,活跃课堂气氛。
三、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在进行大学美术的教学实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激发出学生对美术书法的强烈热情。就目前的教学来看,在日常的书法教学中应当加些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对书法的积极性。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引进书法的起源及发展的历程,可以在其中放映一些书法家及美术名家的故事,如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创作的艰难历程,并鼓励学生多多学习古人的勤勉。同时老师还可以借助视频的形式,讲述相应的握笔方式,知晓一定的书法知识,比如文房四宝,毛笔的相关知识,以及相應的笔法,字法,结构,章法等等,同时还需要学生知晓,相应的书法笔画,以及直面布局;老师还可以借助视频进行讲解,也可以进行现场教学,这样既可以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又能及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美术书法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时,老师还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以免造成混乱。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对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认知新事物的阶段,美术书法文化艺术教育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它不仅仅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而且使学生各种心理素质得到增强,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成长,还能促进自身书法水平的提升,教师要不断探索高效地教学方式,并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增进美术书法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刘淮,张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书法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7(02):138-139.
[2]倪文东,陈思,高文兴,杨杰,李伟.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书法,2016(0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