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娅
5月3日,一篇《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报道走红网络。文章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2002年和2003年满分金牌得主付云皓,因考试挂科没有正常从北京大学毕业,从学术界销声匿迹后,现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任教,字里行间流露出“伤仲永”的惋惜意味。报道刷屏之后,付云皓发文称,学业上有天赋的人从事基础教学工作绝非可耻,他并没有心理落差。 (5月7日 界面新闻)
和之前飘在云端的“奥数天才”相比,现在的付云皓活得似乎更真实,这种真实,不是天才“坠落”,而是自我回归。
一段时间以来,奥数竞赛虽然选拔出了一批天赋过人的孩子,但更多孩子因为奥数,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变身名校高材生,最终又被残忍地打回原形。
生活毕竟不是在天上飞,又有几个人能在“天才”的光环里全身而退?在北京大学,付云皓因为挂科没能顺利毕业,经过几番波折,他成了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一名教师,与学术悖离的职业选择令人流露出“伤忡永”的惋惜。
但在笔者看来,脚踏实地的奋斗更值得尊重。付云皓没有自我放弃,卸下光环之后,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无法继续“天才”的传奇,就做一个普通人,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不能从事学术研究,就做一颗教育战线上的螺丝钉,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要知道,在二本师范院校当老师和在名牌大学做学术研究,两者并无高下之分,教书育人的事业同样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和付出,付云皓的选择,理应得到大家的真心祝福。
盛名之后谁知辛酸?反观事件本身,应该反思的其实不是“坠落”的付云皓,而是我们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为什么付云皓的故事一次次重演?是什么将“天才”们推上荣誉的山巅,又將他们拉向“坠落”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