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成都难民疏散与配置研究

2018-10-21 12:53赖静
文存阅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配置成都

赖静

摘要:抗战时期,建立成都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仅仅是临时的救济措施,如何安置收容所里越来越多的难民成为当时政府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为此,国民政府一方面采取发放振款、振物、临时收容等措施,另一方面则鼓励难民疏散到四川其他县市。

关键词:抗战时期;成都;难民疏散;配置

(一)难民疏散

国民政府为了疏散安置四川省的难民,先在四川其他县份划出一定的疏散区域。三个阶段的疏散范围略有不同:第一阶段为璧山、江津、合江、景江、永川、江安、宜宾、内江、荣昌、隆昌、等地;第二阶段为璧山、合川、长寿、江津、江北、巴县等地;第三阶段则是川东之大竹、荣昌、达县、开江,川北之通江、南江、巴州,川南之仁寿、洪雅、夹江、丹棱,以及川西之绵竹、蒲江、大邑等“价平粮多,易于谋生的地方”。[1]划定疏散区后,四川省各救济机关分别登记难民,并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或本人意愿决定其疏散地。1938年11月,四川省政府以民字第37374号代电向成都市政府转发振济委员会巧渝乙代电称:

根据本会运送配置难民重庆总站11月2日代电,以本市疏散人口及运送难民工作均属刻不容缓,兹拟定在松坎等处设立站所,请转函贵省府委员长、行营饬属一体协助保护,藉利进行等情到会,查救济区送出难民前奉蒋委员长佳侍秘鄂代电,以各省邻近战区难民应速向后方疏散安置,其食宿费用由各该省与中央共同分担,等因,历经通行遵办在案,兹据前情除分电并饬知外,相应抄同代电及该站原代电各一件,敬希查照,转饬所属遵照办理,并随时协助以利振济,仍请见复为荷。[2]

根据上述代电内容,四川省政府随即要求成都市政府随时协助各省临近战区的难民速向后方进行疏散安置的工作,其食宿费用由四川省政府与中央国民政府共同分担,以便难民救济工作的开展。1938年3月,四川省振务会奉中央振务会令发《救济难民抚辑流亡实施办法》,并转令四川各市县分会遵照办理,用于救济,原办法规定如下:“一、关于收容难民之给养、卫生、教育、训练各端,务须依照办法大纲,及各该支会备案之暂行救济办法,认真实行,不得稍有虚假、污浊、疏忽、失调及放任等事情。二、劝告各慈善團体设收容所,尽可能改善难民生活。三、依据颁发难民登记表,即时调查登记呈报。四、疏散难民应移送于交通较便利及不当战事两要之县份或乡镇。五、疏散难民,应尽量益用火车、民船等,并应提前移送,务须避免与公务转送发生冲突。六、将有籍及有亲友可投之难民,尽速遣送归籍,或投奔亲友。七、将拥集大都市,军事要害,或逼近战区之难民,尽速遣送于比较安全之地带。八、选择难民中之优秀青年,加以训练,即令在收容服务,或予以相当工作。九、依调查登记之结果,分难民为壮丁、农夫、劳动等组,就地与各工厂、农场、矿山、垦区、筑路机关或师管接洽,容纳难民参加生产事业,或补充军队及协助军事运输,将无法配置之难民呈报总会,以备统筹垦殖办法。”[3]

(二)难民配置

1939年8月,四川省振济会召开附省十三县救济会议,商讨省会被炸区难民安置办法,根据该办法,四川省振济会即以省会成都为重要城市之一,对重庆市以及所有灾后不能生活的难民给以临时收容和紧急救济,并将其送往安全地带安置,“前经该会令饬附省之郫县、双流、温江、新繁、新都,崇宁,灌县、广汉、金堂、彭县、成都、华阳等十三县,届时筹备接受安置在案,该会以此事关系甚大,尚有商讨及面示之必要,经核定常务委员会决定,定期于八月二十六日午前九时召集前列十三县振济会常委到会商讨”。[4]并且,上述各县应注意难民的医药卫生设备,并商请当地医院、机关多予协助。

根据《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四川省分会救济难民办法》的规定,关于难民的配置,分为四种:“一、无工作能力者,应指定地点收容,如人数过多时,得酌量移送临近地点安插,或劝令私人设法收容。二、有工作能力者,应参酌人数多寡,工作类别,及当地环境,妥为分配,派往所属乡镇,协助生产或输送事业,或于各地防卫组织及其他团体内给予相当工作。适合兵役年龄,并自愿者,得征服兵役,并代为照料其家属。四、难民之失学儿童及青年,得按其程度分别插入其相当学校借读,或施以临时之教育。”[5]如1940年1月12日,振济委员会运送配置难民成都总站向成都市政府发快邮代电,要求将成都未能悉数配置职业且常有空袭危险的近百少壮难民,移送绵竹县安插,令饬成都市政府、市振济会遵照,并迅将该市收容难民造册送请贵总站接收,转运绵竹县交由该县县政府县振济会分别收容及配置工作,并自该市府事前派员前到贵总站妥为商洽。[6]

通过对难民进行有序的疏散与配置,可以减少空袭和疾病等原因所造成的难民伤亡,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保障难民的生命安全,维持社会秩序,使难民救济安置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总之,难民疏散配置须有周密计划,方能使壮者有所用,便以恢复生产,老弱者得到安置,以有所养。否则,盲目运送后方,仍必流离失所,非死于饥寒疫疠,则流为盗匪;且难民中多有有用之才,虚糜坐食,于国不利。因此,难民疏散配置工作,成为振济委员会等难民救济机关救济事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籍此增强了抗战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83年年版,第77页。

[2]成都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第38全宗第2目录第1888卷,第14页。

[3]《救济难民辑抚流亡》:《新新新闻》,1938年3月16日,第10版。

[4]《附省十三县救济会议》:《新新新闻》,1939年8月19日,第6版。

[5]成都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第38全宗第2目录第1681卷,第7—9页。

[6]成都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第38全宗第2目录第1888卷,第35页。

课题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2018年度科研项目“民国时期四川社会救济研究”(课题编号:18SB0154)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配置成都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论高校网络防火墙的配置与管理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计算机Linux网络操作系统特点及服务器配置研究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