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资助工作提升学生感恩意识

2018-10-21 12:53杨文正
文存阅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资助大学生教育

摘要:“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當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部份受助学生却把这份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抛诸脑后。本文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资助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强调在资助工作当中重视感恩教育的意义,并且提出提升感恩教育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资助工作;感恩教育

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高校贫困生问题也日益突显。国家为了彰显教育公平,为了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自2007年以来,国务院和财政部、教育部分别颁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和《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两份文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号召出台相关资助工作实施细则,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资助体系,内容涵盖了“奖、助、贷、勤、减、免”、“绿色通道”等方面,彻底解决贫困生因经济问题而无法完成学业的后顾之忧。

在资助体系相对完善和资助金额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解决了贫困学子的燃眉之急,保证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衍生出一些不良现象,如部分受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他们将国家和社会的资助视为理所应当,丝毫未存感恩之心。更有甚者他们伪造贫困证明,骗取国家助学金。也有部分同学在资助名额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有些同学为了得到助学金而出现相互攻击的现象,此行为不仅严重伤害了同学之间的和气,也背离了国家助学的初衷。若不及时制止,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一、部分同学未怀感恩之心原因

笔者通过多年的学生资助工作和实践经验总结,概括出产生部分同学未怀感恩之心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原因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正在逐渐完善,但是关于感恩、诚信的法律法规却不够健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人们的感恩诚信意识不高,间接影响大学生感恩诚信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转型期间,物质文明取得较高成就。社会上呈现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快餐式”文化,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忽视和抛弃,认为传统的感恩诚信思想道德观念早已过时。加上西方不良风气的渗透,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媒体对热搜快销的娱乐新闻大肆报道,为了搏取点击率,他们的报道总是包含明星们的道德涣散和法制观念的淡化,此等种种对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形成的青少年影响甚大。社会上关于正能量的传播较少,榜样的力量不突显。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形成的青少年受社会氛围的影响较大,他们更愿意关注娱乐明星的新闻,对快餐文化感兴趣,形成急功进利的思维,忽视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吸取,有的甚至对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产生置疑,感恩意识淡化,感恩之心丧失。

(二)学校方面

学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完成各项评估指标,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成就和学生的就业质量上,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建设。未将感恩教育课程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未指定专门的教材,只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略有涉及,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因课时少,授课学生数众多等客观条件所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而相关部门资助工作更多的是保证资助金额的到位,而忽略了资助工作中育人的功效。资助部门所举办的“感恩、励志”活动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进行“机械式”的操作,同学们很多都是被动参与,其活动效果甚微。专业教师传播感恩意识不高,他们习惯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而忽略感恩教育的传授。作为感恩教育的传播主体的辅导员,也只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传播感恩教育,在召开主题班会时,也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或从网络上收集到的少许案例进行宣传,因主题班会历时短且活动频率低,故学生收到的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家庭方面

部份家长未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他们把家庭贫困当成是社会资本,理所应当的享受社会上的福利和资助,感恩意识淡薄。家长本身教育理念的滞后,在择校和就业压力下,父母往往更加注重孩子的智育发展,而忽略德育教育。导致90后的青少年们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吸收和积累,对于其他事情都置若罔闻。他们当中只有少部份人知道父母的生日,并在父母生日送上祝福,他们大多数都未曾主动做过家务。部份父母本身也未率先垂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未尽到子女应尽之责,邻里关系僵化,家庭氛围不和谐,抱怨社会,对社会心存不满,在言传身教中对子女产生了不良影响。家庭教育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

(四)个人方面

他们生活的时代物质条件相对比较富裕,都觉得父母赋予他们生命,养育他们是理所应当的,不需要回报和感恩。他们所处的时代物质文明已经比较发达,在信息化时代里他们总是被明星娱乐新闻和一些快餐式文化所包围,被西方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所影响,由于他们正处在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期,辨别能力有限,很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左右。导致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发生扭曲,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视而不见,感恩意识淡薄。在学习上,学校总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育表现,导致青少年,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实践技能,而忽视感恩教育的吸收。

二、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提倡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感恩教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字经》、《游子吟》、《劝孝歌》中已经诠释得很充分。我们在资助工作中提倡感恩教育,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只要在资助工作中将感恩教育做到位,就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发扬光大。

(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将他们培养成感恩的人,将来在社会上才能更好的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父母,也能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成为和谐社会的谛造者,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感恩教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重要组成部份,蔡元培先生曾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恶也”。可见思想道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和知识水平越高,如果思想道德水平不完善,很有可能会在社会上误入歧途,甚至危害社会。只有思想道德良好,懂得知恩、识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人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才能更好成为有用之才。

三、提升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社会须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

社会加强感恩诚信体制构建,积极完善感恩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扬善惩恶的力度,确保人们在施恩过程中无后顾之忧,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须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如《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所当执”等,多拍摄公益广告,如为长辈洗头、洗脚等感恩理念传播,宣传正能量。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自媒体等阵地,广泛宣传感恩励志的典型事迹,塑造榜样的力量,通过正能量的传播积极营造和谐的感恩氛围。相关部门应规范引导媒体报道,改变现有媒体为了搏取点击率争先恐后的报道热搜快销的娱乐新闻之陋习,为青少年形成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高校须规范感恩教育

高校须高度重视感恩教育,在提高科研能力和保证就业质量的前提下,不可忽视感恩教育在资助过程的重要性。规范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纳入正规教学体系,以独立的学科制定学分,编入教学大纲,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有专门的教材和专业的老师,进行规范的授课,改变传统感恩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充分利用校园的媒介,如橱窗、报刊、广播电台、易班、网络公众号等阵地营造感恩励志的校园氛围。相关职能部门,在保证资助金额到位的基础上,积极提升资助育人的功能,从经济资助上长升为精神扶持,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受资助过程中感恩理念的形成。

举办“感恩、励志”活动,不流于形式,应从学生切身关注热点出发,提升同学们的关注度,让感恩教育融入到每一个同学内心深处。作为高校感恩教育的传播主体——辅导员应当将感恩教育拓宽到班会课之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将感恩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感化学生。专业老师须提高感恩励志教育传播意识,努力将感恩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播中,使每一位课任老师都能成为感恩教育的传播者。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站,须构建“学校——职能部门——院系”三位一体的模式下,传播感恩教育的精华,努力培养感恩励志的大学生。

(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感恩教育之功效也不容忽视。父母须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感恩氛围,主动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敬老人、关爱社会、帮扶弱小、和睦四邻,将感恩教育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父母应改变教育理念,不仅要关注孩子智育成长,而且不能忽视德育教育。明确孩子除了升学和就业外,还要学会感恩,积极培养全面的孩子。要充分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在相应的年龄承担相应的责任,如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让孩子在从事家务的过程中身体力行的体会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从内心深处感恩父母,进而感恩社会。最后父母还可以传授传统文化之精华部分,让孩子从寓言故事体会感恩的重要性,而立志成为一个知恩、识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人。父母须积极感恩社会的资助和关爱,在自身摆脱贫困之后,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让感恩精神主动传播,形成良好的感恩资助家庭氛围。

(七)大学生自我成才的重要性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应积极融入到和谐的感恩氛围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借助榜样的力量,向榜样学习,感恩资助,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对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援助。在校期间出色完成学校规定的感恩教程,主动参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的感恩励志活动,让感恩教育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外化于形,在实践中付诸行动,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结语:

党的十八大已经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培养全面全面学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贫困生当中感恩意识缺失的群体,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一群体的教育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学生本人的作用,让学生能自觉成为知恩、识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人。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效果、问题与对策[J]宋晓东、曹宏鹏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1

[2]对提升我国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实效性的研究[J]桂媛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02

[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董志强商业经济201703

[4]“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J]刘晓杰教育教学论坛201701

作者简介:

杨文正(1982年—),男,汉族,福建建瓯人,学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大学生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