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岚
摘要:本文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具体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路径
在我国,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制度的深化,对于高等院校现代的发展目标而言,在公共体育教学上,传统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并满足,改革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应用而生,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教学主体是学生,以使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得到发展为目的,规避了传统教学的弊端。近些年来,瑜伽以俱乐部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并得到了强烈的推崇。因此,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进行俱乐部制的改革,是公共体育实现俱乐部制改革的重要且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这一里程碑式的变革,不仅使公共体育瑜伽课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对其他课程的俱乐部制改革提供了助力[1]。
一、高校公共体育在教学模式上的现状
(一)发展上的现状
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目前只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进行课程设置,却将大三以及大四的本科生拒之门外,使得大三、大四的本科生没有机会参加公共体育锻炼。此外,大三、大四的学生会面临就业以及考研等多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情绪压抑,更需要进行体育锻炼,以释放心中的情绪,缓解自身的压力。但是受制于公共体育制度,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得到体育锻炼,对他们能够形成加强体育锻炼永久性意识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和阻碍,更加限制了公共体育的发展。
(二)在时间上的限制
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课程在时间上面有严格的限制,大量的高等院校都将公共体育课程归集到一个时间段内,这使得使用体育场地的效率极大的降低。另一方面,传统的体育课程,在模式上,相对比较单一,在时间上,也相对比较死板,同时,场地也相对比较固定,对公共体育没有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以至于,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不能够实现自由的选择场所及其实际的现象,遇到特殊情况或者突发事故,都会造成学生不能够在近期内得到仅此唯一的锻炼。
(三)在技能提高上的限制
在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由于受到场地、师资力量以及资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的学生都没有办法参加自身意愿上最喜爱的课程,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丧失,使公共课程无法达到应该取得的效果,效率降低。除此之外,依據制度,学生没有办法再次参加以前所学的课程,这对学生在此项课程上的精化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使得学生无法更加深入的对此项课程进行学习,无法在体能和机能等方面获得提高。
二、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意义
高校在教学模式上对公共体育瑜伽课实行俱乐部制改革,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喜欢上瑜伽这一体育课程,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通过对瑜伽课程进行俱乐部制的改革,可以有效弥和完善补传统瑜伽授课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对发展公共体育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通过这一新型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有效地提高,从而调动学生在身体锻炼项目中的积极性,正确树立经常瑜伽锻炼意识,对于开展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将高校的公共瑜伽课程进行俱乐部制的改革,可以保障学生的学习行为来自于自身的兴趣,这一出发点非常重要,以自身兴趣为出发点的有目的性的对瑜伽的机能及其知识进行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显著而有效的提升。
三、实施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方法
(一)实施的指导思想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这一教学模式,是以因材施教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指导思想来实施的。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主体,并综合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与特长,再同公共体育瑜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进行详尽全面的分析,为瑜伽课程的参与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学习资源和温馨的教学环境。通过这一创新制度的实施,使学生对于公共体育瑜伽课程学习的热线得到显著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瑜伽运动在高等学校内部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极大推动了其他公共体育项目进行俱乐部制改革的成功和深化。
(二)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类似于社会中的瑜伽俱乐部组织形式。其一,学生以自身主体,以自身的兴趣意愿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的特长,进行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报名事宜;其二,相较于传统的定时定点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相应的瑜伽体育锻炼,俱乐部只是对学生的上课情况及时间起到监督的作用,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直到把所有的科室修完,然后由俱乐部给出相应的成绩即可;其三,学生在修完本项目的学分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再次选择该项目,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瑜伽专业水平得到提升,还可以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瑜伽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2]。
(三)教学模式的课程管理
通过以社会中的瑜伽俱乐部制为依据,并切实结合高校公共体育的要求和特点,对高校的公共体育瑜伽课程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设置。在其教学过程中,使基础的瑜伽与特殊的瑜伽相融合,使得学生修完本学科学分之后,能够根据自身的特长,有针对性的选择一种更为适合自己的瑜伽课程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自身的瑜伽机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身为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要对课程的考勤、内容及其时间进行管理,根据学生的选课结果,对课程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结语:在公共体育教学上,传统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并满足,改革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应用而生,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本文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具体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期能够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施艺玲.影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积极性因素及对策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8):114-115.
[2]石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瑜伽课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