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的几点思考

2018-10-21 01:47许雅梅
文存阅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微课制作微课

许雅梅

摘要:“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体现的是以学生认知学习和知识建构为主线的全新的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是自主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的实际应用。微课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高效化的学习而设计制作。

关键词:微课;微课设;微课制作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体现的是以学生认知学习和知识建构为主线的全新的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是自主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的实际应用。微课不是简单的教学资源形式的更替,而是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微课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高效化的学习而设计制作。设计微课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微课准确定位

微课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形式,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它与纸质教材既各自为阵,又相辅相成。理解微课时,须把握好它的三个特性——教学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一)教学性。微课,本质上仍是课,具备课的基本属性。与常态课不同的是时间短,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时间上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内容上为某一知识点或某节课内容的某一方面。它与教学有关,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但又可以独立存在,既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大课剪辑成的小课,更不是课堂PPT的再播放。它主要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以帮助,通过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在设计环节上,主要包括引入、讲授和小结三个部分。也就是说,微课不同于课堂过程中的片段截取,不是完整课堂的局部,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上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相似。

(二)科学性。不论哪个学科的微课,设计时首先得考虑学科特点和思想内涵。要准确阐述概念、原理和定义,确切叙述事实与现象,精确应用图表、数据、公式和符号,等等。微课所讲授的内容,既要合乎学科规范,又要有所创新;既能经得起学科专家的推敲,又得体现微课的灵活和自由。一堂好的微课,应该是学科知识渗透和形式创新的完美结合。设计时,应准确把握学科知识内涵,注重知识的正确和语言表述的准确。

(三)趣味性。微课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学生,在互联网相当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他们完全可以选择看或者不看。基于这种情况,设计微课时要尽量做得精美而有趣,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点击观赏。内容上必须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形式上要生动活泼。要想方设法将知识融于趣味之中,让学生像喜欢网络游戏那样喜欢上微课,一边接受知识的熏陶,一边享受现代科技的便捷。

二、把握好微课设计的几个环节

(一)找准切入点。微课的内容,最好选择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尤其是刚设计微课程时,更应从易错点开始,因为这些内容真正实现了为学生解疑答难,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入时,最好直截了当,不要“兜圈子”。可以由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可以联系旧知识引入,也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不论采用那种方式,都要与内容紧密关联,既引人注目又简洁新颖。

(二)理清讲授线索。讲授微课时,最好循着一条线,沿这条线突出重点,凸显内容的主干。可以由现象层层深入到本质,可以环环相扣直入问题的实质;可指导方法,也可开启思维;可精要讲授,也可巧妙点拨;可演绎,也可归纳……要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条理清晰地完成讲授任务。

(三)有一个精要的小结。微课的小结,应该是内容要点的归纳和方法思路的指引。设计时,要尽量让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是对讲授内容归纳梳理,或者是对方法要素提炼概括,或者是由课堂引入生活。总之,要通过小结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最好能将这节课提升一个高度。

三、制作微课程时需要树立四种观念

(一)时间观念。微课程的时间短、节奏快,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所准备的应该是能用正常的语速在规定时间内讲完的内容。根据正常语速,一个人一分钟可以讲120字左右,那么准备3至5分钟讲稿的文字就应控制在360至600字左右。超出或不足都會影响讲课的节奏。只有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适合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微课程的录制才能正常进行,预期的教学效果才能得以实现。

(二)内容观念。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如何遴选教学内容成了教师必须精心考虑的问题。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型知识的传授过程是有区别的。有的适合讲授,有的适合启发提问,有的适合展开讨论。微课程作为只有教师独自在场的一种授课形式,更多的应是关注那些适合通过讲授完成的教学内容。比如,介绍一个概念,讲述一个定理的证明,分析一个难点问题。而对于那些需要学生实时互动的教学内容,诸如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等则不适合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结构观念。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学过程的推进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帮助学生建构起新的知识。而在微课程中,所有内容的推进都是由教师一人完成。因此在明确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后,对于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特别是在没有面对真实的课堂情境中,讲授完一段微课程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行分析与重构。

(四)语言观念。微课程的呈现形式,最终落脚点还是教师的语言。无论拍摄的视频多么清晰,画面切换多么丰富,幻灯片的制作多么生动,学生学习微课程的过程,更多还是通过“听”实现的。同时,考虑到学习者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一段微课程可能会被反复观看,“听”课对学生的影响就更大了。因此,教师的语言便成了支撑整个微课程的核心因素。树立语言观念要求讲授的语言做到通俗、流畅,既富于讲述性又重视启发性。通俗、流畅的语言形式才能有效地承载信息。讲述性推动知识的传递,启发性引导学生的思维。

微课程的到来在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促使着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的深入实践。面对新挑战,努力应对技术环境下对课堂教学改进提出的新要求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

猜你喜欢
微课制作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小鱼尾鳍血液循环的观察”微信的微课制作
工科类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制作与实践
基于HTML5的视频监控微课设计浅析
浅谈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几大关键点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