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特别的一个时期,即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时期,其生理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都有了飞速的发展,青少年经常沉浸在关于“我”的思考和感觉中,导致了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产生一定的逆反行为。逆反行为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产生的强烈的抵触行为,不但容易使许多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影响,也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了解青少年学生逆反期心理问题的本质,研究逆反行为产生的原因、表现及特点,并找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对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十分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一、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内涵及本质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其中认知成分是指对叛逆对象的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叛逆对象的抵触情绪;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想要表现出来的行为。在这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也就是说,要先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进行认识,才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到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和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三者的平衡。
从特性来说,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和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和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及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的时候,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逆反心理并不完全是消极的,比如它与一个人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有一定的关系,这对于个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应该从实际出发,视具体情况而定。最后,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将不易改變。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的态度来对待,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目前人们对于逆反心理的本质的认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那就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简单的说,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
二、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时期,大脑的发育逐渐成熟并趋于健全。其思维方式和视角也开始从简单化和单一化朝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于此同时,青少年在这个时期性方面的发育也逐渐成熟。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在心理上断乳进而形成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等,让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管理自己。然而青少年学生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导致其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产生矛盾。他们在这个时期好奇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冲动,好感情用事,做事不计后果。同时,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当他们感到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受到冷落,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教师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主要接受教育的地方,而有的教师在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因此对于那些成绩较落后的学生往往“恨铁不成钢”,对学生进行责骂,训斥,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外,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联系实际,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水平,课堂上讲授超纲内容,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又没有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教师往往不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对犯错的学生态度粗暴甚至体罚;批评有缺点的学生时不注重场合和语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生相处时也没有做到一视同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心情不好时就对着学生发泄等等,这些都会使青少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家庭和社会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然而有些家庭中的不良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有些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家长的心思都不在子女的教育上,往往忽视他们的成长,使子女感受不到温暖,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另外有的家庭虽然经济条件很好,然而对于子女过于溺爱,忽视其思想品德的教育,从而使青少年变得娇生惯养。还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对他们的管教过于严格或是家长自身素质较低等等,这些因素都容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广泛,内容、形式、渠道也多种多样,其中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比如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包括不正之风都容易影响到青少年,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三、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特点
青少年阶段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独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十分复杂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其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外在力量的逆反行为都十分粗暴,态度强硬,当然行为发生的也很迅速,往往使对方措手不及。而且在那种情况下几乎任何人的劝说都无济于事,然而当事态平息之后,这种反抗情绪也就随之消失了。比如当老师批评指责某个正处于逆反期的学生,该生极可能和老师当众顶嘴甚至动手,行为粗暴,并且周围的同学或老师很难去劝说。只有当这件事过去了,该学生的逆反情绪才会平息,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二)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这种漠不关心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性格比较内向的中学生身上,他们并不会直接采取粗暴的方式直接顶撞予以反抗的对象,而是采取冷淡的态度,直接忽视对方的意见。比如说当中学老师发现班上某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成绩有所下降,而导致成绩下滑的原因就是那个学生迷上了小说,于是老师便不注重教育方式,直接没收他的小说或者让家长进行批评,那么该学生在逆反期就可能直接忽视老师或家长的教育,继续读小说,也不在乎自己的学业。这种情况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三)反抗的迁移性
青少年反抗的迁移性是指,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容易将这种反感迁移到这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盘否定。比如当某个中学的老师发现一个正处于逆反期的学生上课喜欢开小差,而这个老师又当众批评了他,那么该学生就可能开始从心底里抵触这个老师,不想听他讲课,不想做他布置的作业,觉得这个老师哪里都不好,老师的方方面面他都不喜欢了。在不同的场合,青少年的逆反行为也表现的大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在家里表现为对父母的命令和要求不再服从,而是冷漠相对,甚至行为粗暴。比如当某个中学生的家长下班回家看到自己的小孩正在看电视而不是做作业,该家长可能直接命令该学生去做作业或者直接将电视关掉。如果是直接命令,那么处于逆反期的学生可能直接忽视家长的命令,继续看电视;如果家长行为粗暴,直接关掉了电视,那么处于逆反期的学生可能就会爆发,和家长发生争吵甚至动手。这是因为青少年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小孩了,应该自己管理自己,并认为父母的所作所为妨碍了自己的发展。
2.在学校通常表现为对老师的管教不服气,认为老师没有能力交自己,老师都是教的书上的内容,老师自身没有什么知识,进而不接受老师对其进行的教育。具体表现为:首先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当众批评正在开小差的同学,那么该同学可能直接忽视老师,继续开小差甚至影响其他同学。其次有些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会不认同学校及社会的一些正面宣传,否定一些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排斥老师树立的学生榜样;另外还有些逆反期的青少年会有意无意的进行一些反面宣传,把打架斗殴、和老师或领导公开对抗、哥们义气等不良行为看成是有本事。当很多矛盾得不到解决时,有些极个别的青少年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青春期也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危险期。
四、青少年学生逆反期心理问题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了解学生,正确对待
作为老师,应该要明白学生在青春期存在逆反心理是正常的情况,首先应该正视这一点,然后去了解学生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再有针对性的去帮助学生渡过难关。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在课间聊天,定期的家长会,或者可以从学生的朋友、其他老师的口中了解逆反学生的情况。只有老师了解了这些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逆反学生“对症下药”。比如当老师在讲课时,班上某个处于逆反期的学生老喜欢“挑毛病”,而老师已经了解到该学生天性很调皮,因此,老师就可以适当的鼓励启发该同学把这种聪明才智用到做题上。
在这段时间,老师切忌对学生盲目指责、批评或不尊重,因为这不仅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容易激发逆反学生的矛盾心理,使其情绪激动或是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因此,老师应该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需要在哪方面获得指导,怎样去教学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为了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老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取长补短,向身边的优秀教育者学习。
(二)用情感打动学生,和学生拉近距离
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等大量的社会现象都说明,感情在无形中推动者人们的行为倾向以及做法。因此,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老师们可以以情动情,以心换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和爱,从而消除疑虑,真正从内心接纳老师。比如当老师发现某个处于逆反期的学生学习有所退步,心里有些自卑感但是又对老师和家长的口头教育很抵触,这时老师可以适当的跟他讲一些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通过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再通过故事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到老师也是这样过来的,老师也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这样以来便可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当然老师还可以通过开一些情感方面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给学生们放一些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的视频或电影片段,让同学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就老师和学生更容易打成一片,学生的逆反情绪也就更容易被改变。
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知识,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再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只要老师不断学习,认真研究并持之以恒,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此外,老师还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教学的先进技术,比如电脑知识的运用,及时更新知识,并创新教育方法。
(三)创造条件,优化教育环境
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方面应当共同重视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在家里,父母应当积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创造民主的环境。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渴望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而家长往往会意识不到这一点,仍然视他们为小孩子,对他们过多的干涉,从而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青少年学生的家长们应该在某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多一些尊重,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另外由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特殊性,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增强,和父母的沟通少了,争吵反而多了。所以父母应当主动的和孩子进行沟通,谈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给孩子一点关爱,让孩子在这段困惑的时期感到来自父母的理解和爱。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用校园文化来熏陶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社會要竭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让青少年感到处处是温暖,从而自然而然的去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克服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疏导
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生矛盾。因此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此外,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设相关的心理咨询课程和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老师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相关的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来及时排解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而言之,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其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表现。只要我们能理解它的本质,认识它的表现,弄懂它的成因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就能有效的进行克服。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曾经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扬和鼓励。尊重和赞美,是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一剂良药”。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理解、尊重、赞美学生,从而使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 [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06).
[2] 张霖,青少年逆反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S3).
[3] 王桂霞,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J]. 职业圈,2007(24).
[4] 赵正铭,周丽萍,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4).
[5] 袁丽,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 [J]. 泸州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6] 胡英君,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 [J]. 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4).
[7] 任积荣,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J]. 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8] 安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策略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
[9] 杨敏,青年学生逆反心理及其矫治 [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10] 朱红晖,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初探 [J]. 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