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介入高校课堂教学,是不可回避的实然存在,对教育的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影响三大要素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高校課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自然而然须有机融合新媒体的作用,在“教与学的准备”、“教学内容的展示”、“多元信息载体的互动”、“练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都有体现,以实现消解新媒体对传统课堂教学组织的负面冲击并开发出新媒体服务有效教学的功能之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现在的高校课堂上,新媒体的重要载体——手机的影响无处不见。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媒体对高校课堂的影响是深刻的,无法视而不见而应积极响应,更应使其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高校当前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头工作,新媒体是其必然要考虑的因素和可借助的工具。
一、和教育应用紧密的新媒体
大众传媒的时代正逐渐逝去,新媒体时代支持的是个性化、参与式。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媒体样态,它建立于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并依托数字化网络的互动传播,主要诉求点是改变传播形态,强调体验与互动,内容生产呈分散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携教育应用进入多网融合的新阶段:(1)教育资源传输网络的扩展,能通过卫星、因特网、广播电视网、宽带局域网、电话通讯网等途径进行传输;(2)教育资源接收终端的扩展,如手机、电脑、电视、PDA等;(3)教育应用形式的扩展,含博客、播客、微视频、移动媒体、数字电视等。手机、电脑、移动电视等多种终端能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实现交互体验。终端衍生出来的信息检索库、聊天软件、微博微信平台、论坛空间等新介质发展成教学情景营造和信息捕捉、汇集的依赖性工具。所有这些与传统媒体相比都明显高效。本文主要研究的新媒体都是在高校课堂中的常见形态。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黑板和教材是主要介质;后来多媒体和教育技术兴起,PPT课件取代了板书的主流地位;再到现在的互动载体,电子邮件、即时聊天工具(QQ、微信等)、豆瓣、微博、BBS。网络课堂也以APP方式进驻到手机上。
二、新媒体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教育学将教育活动分为三要素,学习者、教育者、教育影响。新媒体对这三个要素都有一定的作用。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
从不同渠道都能了解到学习目的不清晰、学习态度不端正、缺少学习兴趣和动机已是大学生学习上的通病。大学生虽是成年人,但在我国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他们往往身心都是处在不完满状态,处在欲望追求中。网络等新媒体给他们展示的丰富、多彩比枯燥的课堂教学有更巨大的吸引和诱惑力,更能满足学生对多样化知识的需求,不仅在课外也在悄悄用课内的时间不由自主地走向虚拟网络世界。学习者通过网络(论坛、QQ、博客、微博)等信息平台参与信息发布和抒发个人情感,在与新媒体的交互磨合中,交往方式、学习阅读和思维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展现出具有话语权的主体姿态。高深知识的权威性被网络所消解。浅显的、碎片的、捉眼球的信息点代替了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成为学生欢迎的知识表现形式。网络思维占据了独立思考的主要空间。
(二)从教育者的角度
新媒体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极多的挑战。因为学生从网络上通过自主查找,可以获得许多以前要依赖老师讲授和讲解的内容。同门课程,学生可以去听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的,与名校教师相比,我们是否还有自信给学生想要的?把书上的知识点转移到PPT上,上课念PPT,没有互动,没有交流,这样还能吸引内心追求色彩、从网络感受多元的90后、00后吗?许多知识点,依靠网络,学生可能比老师懂的早、懂的多、懂的快,老师作为传道授业的“先知”,其权威性得到了质疑和动摇。我能为这样的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有价值的知识传授,是每个教育者都要深思的问题,也是教师职业生存的根本所在。
(三)从教育影响的角度
新媒体具有的随时随地、可反复播放、编辑便捷等优势和即时性、动感性、娱乐性、互动性等特征,比传统板书和简单的文字+图片的PPT课件能更好地营造一个更贴近学生思维水平和特点的教学情境。承载课程知识的传统教材被分割成一个个适合用新媒体表达的知识点,如目前十分流行的MOOC、微课程,通常一个单元就是10分钟左右的知识点。新媒体为学生学习的时空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撑。
此外,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者而言,新媒体对课堂教学的监控途径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教学质量监控的本身目的是检测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有无安排教学既定目标有效执行。传统的监控途径有教学秩序检查、随堂听课、问卷调查、考试分析等。新媒体的出现和越发高频的使用,使检查者可从更多元的信息渠道更快捷地获得课堂教学的质量信息,比如学生的微信、QQ群、校园留言板等。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公关挑战。课堂上的任何行为,都可能会被实时性直播到新媒体平台接受各种公众群体、个人的热议和任性演义。
三、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当下状态
在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兴起还是近几年的事情。现实中,到了教学现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大都属于“纸上文章”无人谈起。虽然对课堂上发生的“老师念PPT,学生玩手机”现象也多有指责,但对专门严抓课堂教学质量几乎都属于一个高校的一项内务工作。老师和学生都把这种视为行政管理甚至是行政对课堂的干预,双方或潜意识认为是对方态度、能力、素养不到位而导致课堂的“无效”和“无能”。老师抱怨学生不用心学习,学生埋怨老师教的太没劲,又常在同一阵线指责教学管理部门提出课改是“折腾”。恶性循环的痼疾日益严重。
课程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链的单元细胞,课堂是实现目标的终端载体。课程课堂教学的价值及其低效、无效的窘迫对大学健康“神经”的损害终会引起正视。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出现以下趋势:
其一,教学模式的传统和反传统。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受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内涵建设项目“‘一基三融型校内‘产销一体专业综合实训平台构建实践与研究”(编号jg2015250)和绍兴市哲社科规划项目“在绍高校思政教师发展问题及解决对策:基于质的研究”(编号135294)资助。
教学模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上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杜威祭出反传统“实用主义教学模式”旗号。后来因为层出不穷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科技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各种概念的课程教学模式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究其根本,还是在延续杜威教育思想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优化、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的假设是教师教好了也就是学生学好了,主要是由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杜威的“反传统”——“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即经验”,使人们认识到学生本应就是学习的主体,由此拉开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大幕,一直至今也只是方兴未艾。
其二,新事物成长在现代教学模式中。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核心发展趋势,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介入程度,对“教”与“学”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合理设计。此外,在当下教学模式研究中,更是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以前的以“多媒体”代表的电教化、现在流行的“MOOC”等富媒体支持下的移动学习,都能引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四、新媒体在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有机融合
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无外乎都对新媒体在课堂中的作用做出一个良好的平衡,使新媒体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有机融合,自然不突兀,促进不阻滞。下面从准备、展示、互动、练习、评价等方面对如何有机融合新媒体和课堂教学进行探求。
(一)新媒体在“教与学的准备”
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强调课前准备。但,通常表现为教师的备教材和学生的课本预习。纸质教材是基本唯一的准备文本。但新媒体开放了教学资源的收集速度、广度和深度。多媒体和网络教学,通过云计算的强搜索功能使海量信息能以课堂知识点为线索被捕捉、串联,可实现将各种信息资源汇集到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让资源库随时在教师和学生掌心,只要愿意,可以随时调阅。从而为学生在大量的信息搜集、知识丰富、智慧共享、开拓视野等方面开辟了广阔天地,使学生在接收海量信息的同时,还可有筛选的通过课件本身和新的媒体去查找自己所需资料。至于在网上的自由讨论和探讨,这就为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驰骋打开了更为自由的疆域。这不是相对封闭的教材所能比拟的。
也正如此,教与学的准备可以随时进行补位。以往课堂上,老师问学生是否提前预习了。学生若是课前预习不足,会影响听课质量。老师为了教学质量,会放慢教学进度,以便使学生跟上。但是新媒体可以使学生在短时内把知识点在网络的帮助下快速进入基本了解状态。此外,MOOC后的翻转课堂,把学生的课前准备大大深化了,基本上把传统课堂上教师要讲的内容都挪转到课前。学生先随着网上课程视频结合教材对上课的知识点有较完整的了解。教师准备的也不在主要是教材的内容,而是学生可能在自学中遇到的学习难点。教师备课不求备全而是备“难”。新媒体的存在,使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施行有了必要的信息检索和储备的技术保障。
(二)新媒体在“教学内容的展示”
在传统的教学组织中,展示教学内容的有书本、板书、幻灯片,后来有新媒体借助幻灯、实物投影、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运用声音、图像为主要思维工具,以视听冲击来提供更为“即视感”的信息传送,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另外,教师采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进行授课的形式,能实现不同类型的文件之间、不同类型的应用程序之间,如课件本身与web页之间的无缝链接与自由跳转。以此营造出的仿真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由于它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资料的承载量方面可谓无限,当然信息承载量也如是。
不过,又因为可选择的承载工具太多了,而且不同工具传输的信息介质和呈现方式、效果不同,更要重视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设计,先呈现什么再呈现什么,先用什么媒体再用什么媒体,什么知识点适合用什么媒体呈现效果最好,等等都事先进行一定形式的“排练”,以期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甚至于,学生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的使用兴趣的“引诱”下会反而不利对教师和知识点本真的注意力聚焦。这就要求教师除了使学生陈述发现了什么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模式。
(三)新媒体在“多元信息载体的互动”
我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中十分强调的互动是指师生互动,在重视逻辑思维的高校课堂,更是关注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但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现场,互动不仅存在师生之间,还在生生之间,在师、生和教学资源之间。某种意义上,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的各类载体都是携带信息的媒体。问答式是最为经典和传统的实现课堂互动的途径。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互动的渠道和方法,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字资源的使用,师生在EMAIL上的交流,豆瓣、微博、校内网等公共学习空间的构建等。可将教学课件改建为web页格式,从而将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学生可随时查询和發布信息,并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高见。
一个人在现实和虚拟空间的行为状态常常是不一致的。在课堂现场,沉默寡言深怕被老师点名发言的学生在虚拟空间上能大胆放开拘谨,变成一个主动的有独立思维的个性化个体。通过EMAIL、QQ、微信,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沟通和交流,课程兴趣小组成员利用豆瓣小组、校内网、QQ群、朋友圈等,组建一个共同交流、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的空间会十分便捷。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性可被充分激活,严肃又活泼的思维在由同学和教师共同组成的群体中传递、膨胀,交流、讨论乃至辩论、争论。这种开放的、高度宽容的学习环境无疑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点燃、自由飞舞。
(四)新媒体在“练习和效果评价”
练习是巩固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应用状态的重要平台、渠道。在当下高校课堂教学组织中,理工科方面的课程比较重视“作业”和“操作”,文科方面的课程往往忽略实战练习的重要性,选择问答来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样的选择有一定的现实客观原因,就是对繁重的作业批改、讲评任务的担忧。但是,通过多媒体,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比如,通过网络课程(即使就是现成QQ群)平台,把学习者的作业、作品在上面公开,设置评价功能,或提交反馈表或发表意见来给出相应的评价,或提出疑问、咨询,当然也可有讲解、说明。通过这个互动功能,学习者可在批评、质疑、表扬、肯定等评价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激发思维,开拓思路。这就是一个实时监督与答疑“虚拟实体”。建立学习者个人知识管理模式以及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QQ群聊、微博、微信、百度吧、MSN、BBS、E-Learning、留言板、会议系统等新媒体渠道构成出创新型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从被评价者成长为自我评价者或有能力评价他人的评价者,真正成为能驾驭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倪谢超.新媒体对大学生成才的双重影响及应对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学院,2013.
[2]金晶.基于新媒体的网络课程建设[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7).
[3]田欣欣.新媒体构建创造性学习环境与模式[J].新闻界,2007(08).
作者简介
郑余(1981.10—),女,浙江瑞安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马克思主义分院教师,副教授,高等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