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梦涵
摘 要: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科学区域活动设置,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好奇和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去寻找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
关键词:幼儿阶段 科学活动 策略
幼儿科学活动区域是指专门用来激发和培养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的一种综合性区域,在幼儿教学中,科学合理的架构这样的区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兴趣,让他们初步具备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笔者就幼儿科学活动区域建设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以下看法。
一、区域活动设置要考虑目的性
科学活动区域是课程学习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应该与其他的区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科学活动区域在进行区域建构时,其设计与材料投放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让幼儿能够在不同的材料选择和研究中,萌发探究的欲望进而主动去学习和研究。材料投放除了要注意其目的性以外,还要注意对处在不同阶段的幼儿投放的材料也要不同。如处在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研究水平尚处于基础开发阶段,针对他们材料的投放,教师就必须选择一些直观单一的材料,以此来加强幼儿的认知,促进幼儿的提升,而对于那些处在大班的幼儿,教师则可以投放一些相对复杂,需要思考和研究才能运用的材料,强化他们对于这些材料的认知,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
例如在“寻找相同点”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在科学区域内为处在小班的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圖片或者相似的植物、动物,让幼儿们仔细进行分析和观察,能够主动寻找到这些图片或者动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达到提升他们认知的目的。而对于那些稍微大些的幼儿,那么教师在投放材料的同时,就可以在刚才的基础上在投放一些放大镜和显微镜或者直尺等等,让幼儿在科学探究的同时学到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方法。
二、区域活动设置要注重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还要注重材料的层次性,让幼儿在这些材料研究和选择中能够很快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进而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综合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我为小熊穿衣服”生成活动中,教师在初次投放材料的同时,可以先为幼儿提供各色的小熊以及匹配的颜色布条,让幼儿按照同样颜色的布条去寻找小熊以及小熊的衣服,待幼儿们初步能够完成之后,教师再为幼儿提供和小熊颜色一致的各种扣子,让幼儿学会利用同样颜色的布条去寻找扣子,并将布条穿入扣眼当中,将其固定在相同颜色的衣服上,最后再引导幼儿将这样完整的衣服穿在相同颜色的小熊之上。这样既让幼儿对于衣服构成有了了解,还在游戏过程中逐步提升了他们的探究能力,促进了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区域活动设置要注重系统性
除了在科学活动区域投放材料时需要注重其层次性之外,教师还要考虑到幼儿认知的递进性,为他们投入系统性的材料,让他们对于这些材料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能够对这些科学事物或者现象有一个全面清晰地了解。
例如在生成活动“神奇的磁铁”的时候,在最初材料投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幼儿提供单一的一种磁铁以及大量的实际物质,如木头、报纸、回形针、小铁块、泡沫、剪刀等等,让幼儿利用手中的磁石去逐个试探这些物品,进而思考磁铁和不同物质的关系,进而了解到磁铁可以吸附金属物质的特征,待幼儿对于这样的科学知识有了正确的认知之后,教师再为幼儿提供各种形状大小,形状各异的磁石,并鼓励幼儿主动地对于这些磁铁进行探究,继而引入磁极的相关概念,懂得同级相斥、异极相吸的道理。
四、区域活动设置要注重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教师设计科学活动区域时,还要懂得根据整个教学主题进行科学的规范,让区域设计更加的全面化和综合化。
例如幼儿在进行“我能行!”的生成活动时,教师就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材料,让幼儿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进而获得认知以及技能的提升。比如针对低段幼儿,教师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已达到的科学探索目标,如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直径,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叶子等这种单独的一个探索任务,而对于那些略微大些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结合“我能行”的具体分类,完成一些需要简单思考和逻辑的事情,如我能照顾小狗,我能照顾小鱼而等等,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特征,进而对它们有初步了解,进而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构建先进科学的科学活动区域,得到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最终目的,当前幼儿教师除了不断学习和研究先进的区域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之外,还要能够切实观察每个孩子的认知情况和实际发展需求,为他们科学合理的设计各种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幼儿教育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殷顺梅.浅谈幼儿园科学活动区的环境创设[J].教师. 2011(18)
[2]梁晓宁.浅谈科学区环境的创新发展之路[J].学周刊. 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