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 王飞
摘 要 笔者在对黎明乡刺竹笋产业现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探索和分析了黎明乡刺竹笋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刺竹合理开发利用发展的对策,为黎明乡刺竹笋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推动刺竹笋产业市场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刺竹笋产业;存在问题;对策
刺竹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竹亚科寒竹属,别名小刺竹,混生或散生在原始森林中。由于整根竹杆节环上都有一圈4-12枚发达尖锐的气生根如小刺一样,故人们习惯上叫“刺竹”,刺竹笋是改善餐桌上的美味,无论是清炒、炒肉、凉拌均鲜美清香更是招待尊贵客人的佳肴。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黎明乡位于宁洱(原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城东南部,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93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哈尼、彝、傣等16种民族,土地总面积467.1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0%。属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最高海拔2293.2米,最低海拔551.7米,林下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十分丰富。黎明乡农业服务中心经过认真分析、实地调查、综合利用林下土地开发示范种植野生“小刺竹”,目前长势良好,既利用了林下土地,又保护了濒危物种。
1.2 刺竹产业培育
黎明乡野生刺竹原产于高山林下箐沟边、凹槽地等阴凉潮湿的环境中,但近年來对野生刺竹保护缺失,导致现存的刺竹极为稀少产量极低。黎明乡农业服务中心于2014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进行育苗、抚管。通过强化移栽技术等措施使刺竹育苗技术获得成功,探索出了刺竹一套最佳的种植技术,目前黎明乡驯化的野生刺竹已试种覆盖全乡6个村,种植面积500余亩,刺竹成活率较高长势喜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 刺竹笋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统筹规划不强,政策引领力度欠缺。
刺竹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目前对于刺竹笋产业发展缺少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产业扶持精准力度不够。加上刺竹笋培育具有阶段性特征,前期投入较大,存在效益空窗期,必须加强统筹规划,才能实现刺竹笋产业长足发展。
2.2 林区地形复杂,基础设施滞后。
黎明乡林区地理条件复杂,交通相对闭塞,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林区林道数量有限、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生产需求,遇到暴雨山洪,容易发生垮塌,无法有效降低刺竹笋生产成本,刺竹林地的垦覆、修山任务大,缺少引水灌溉设施。当前刺竹笋产品没有集中存放的冷库、烘干设备、集散市场难以跟上产业发展步伐。
2.3 刺竹笋生产缺乏管理。
广大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截至2017年仍以分散、细小的单家独户生产经营方式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且对刺竹笋的培育管理较少。
2.4 刺竹品种单一发展不均衡附加值相对较低。
目前我县尚无竹笋精深加工企业,本地企业竹笋产品主要产品是鲜笋、笋干、笋丝等传统产品,品种相对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较低。鲜笋因保鲜期短,且产出时间相对集中不利于形成市场优势,其他产品如笋衣、笋汁饮料、笋汁酒等尚无一家企业开发。竹笋产品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竹笋粗加工中的煮笋、压笋、晒笋主要由人工操作,成本较高且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2.5 产品市场面较为狭窄,品牌效益低
刺竹笋产品局限于本县市场,刺竹笋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为本地居民。本地企业市场营销体系不够完善,产品销售渠道简单,缺乏专业的营销网络和固定的市场需求,刺竹笋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在品牌打造方面,缺乏整体宣传策划与推介力度。笋干等初级农产品或半成品由于品牌效应不显著、生产质量不统一,难以进入超市,只能在低端农贸市场销售,尤其难以进入电商等新型网络销售模式。
3 刺竹笋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竹笋产业快速发展。
刺竹笋是绿色低碳的有机食品,发展竹笋产业不仅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建议加强农民培训和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狠抓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技能。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增强乡土人才对实用技术的吸纳和推广能力,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统筹规划,结合精准扶贫,研究出台新的刺竹产业发展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加强对现有竹林的抚育和管理,把现有优质刺竹留下来繁殖发展,改善刺竹笋的品质、提高产量,确保刺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2 强化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刺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并整合涉农资金投入发展刺竹产业,着力于基础设施、冷库、烘干设备等方面建设,通过开发引进新技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3.3 加大机械化程度研究,发展龙头企业,开发知名品牌
刺竹笋加工中的剥壳、切丝、装罐(袋)多采用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而且易造成污染,影响产品质量,因此研究高效、安全、卫生的刺竹笋加工生产线,提高机械化程度。
3.4 着力引进加工企业,提高刺竹笋产品附加值。
大力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通过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刺竹笋生产、加工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着力提高刺竹笋产品附加值。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推进“企业基地+农户”“大户带农户”等经营模式,积极引导经营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建立以农户和企业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产业化投入机制。
3.5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用来增值。
充分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管理、指导、服务刺竹笋产业,通过开展评选、科普宣传、专家讲座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大刺竹笋知名度,打造竹笋品牌提升价值实现刺竹笋产业增值。
3.7 积极完善产业链条,建立市场营销网络。
着力开发刺竹笋系列产品,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建立实体与网络互补的市场营销网络直销专营店、互联网+电商平台等,着力对外拓展市场,畅销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1]徐慧琴.宁国市中小径竹笋产业现状与发展[J].安徽林业科技.2016:41-42
[2] 陈寿立.史济东.沈立铭.余姚市竹笋产业现状与发展[J].宁波农业科技.2013(2):20-21
[3] 夏文娟.徐绳武.郑丽.施仕胜.咸宁市竹笋产业现状与发展[J].长江蔬菜.产业经济2016(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