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先心术后患儿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2018-10-21 19:47高青青
健康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高青青

【摘 要】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患者病情与治疗的需要,患儿体内留置多种导管,导致其血管内膜产生一定程度损伤,进而刺激其机体启动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增大血栓的形成风险。本文通过分析先心术后患儿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具体阐述了临床上常用的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并总结了目前临床上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与护理以及肺动脉血栓栓塞预防的最新进展。最后本文得出,深静脉血栓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不可忽视因素,我们必须重视对深静脉血栓的提早诊断与及时治疗等结论,特别是对于ICU中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及时的做超声检查,并适当采取预防静脉血栓的相关治疗,从而将深静脉血栓的危害降至最低。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原因;护理措施

1 前言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由于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而导致患者静脉血液回流出现障碍的疾病,好发生于下肢深静脉。深静脉血栓易使患者会出现身体局部区域疼痛、压痛、水肿等症状,但有时也可无症状。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则是常见的周边血管疾病,患者自身由于长期卧床或手术等因素,导致自身血流滞缓、血液高凝或血管壁损伤,从而引起其下肢出现静脉血栓,如若不及时治疗,则容易引发静脉血栓脱落,进而引起肺动脉栓塞,形成静脉血栓栓塞症,严重时可致使其出现休克或猝死等现象。

2 患儿资料

2.1患儿一般资料

患儿,女,出生10天,于2018年4月11日急诊收治入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由于患儿病情危重,积极完善术前检查,于2018年4月13日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动脉导管结扎术”,患儿年龄小,危重,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多,术中麻醉医生给予穿刺右侧股静脉,维持静脉通路,保证患儿药物应用。

2.2患儿血栓形成过程

患儿术后转入儿童心脏ICU,病情危重,循环不稳定,遵医嘱给予大量止血药物以及收缩血管药物的应用,充分镇静。查看右侧股静脉针眼处发青,无硬节,回血好,右下肢较左下肢稍肿胀,皮肤颜色及温度接近正常,遵医嘱给予抬高右下肢,严密观察,q2h抽回血。术后第二天医生查房,右下肢肿胀较前无加重趋势,但皮肤颜色较左下肢加深,成紫色,回血可,遵医嘱依然给予抬高右腿,严密观察,q2h抽回血。术后第三天早上查房,患儿右下肢肿胀无减轻,且皮肤颜色较左下肢明显加深,成深紫色(回抽右股静脉回血依旧很好,推注依旧很顺畅),医生给予急诊床旁彩超,结果显示:右下肢有一2cm*1cm的血栓,附着在血管壁上。

3 患儿下肢静脉血栓的成因剖析及护理

3.1患儿下肢静脉血栓的成因剖析

右下肢出现静脉血栓的成因有:(1)心脏手术的刺激使其本身凝血功能增强,低温的环境使其血液流动缓慢以及血液体外循环时导致的血液抗凝不够充分;(2)术中使用的多种止血药物有增强患儿机体的凝血功能;(3)术中及术后使用肌松药物、镇静药物以及收缩血管药物减缓患儿体内血液流速;(4)由于病情和治疗的需要,患儿体内留置多种导管(如:中心静脉置管,胸腔引流管,动脉测压导管,漂浮导管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血管内膜损伤,刺激机体启动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增强患儿本身的凝血功能;(5)患儿术后由于循环不稳定,外加低血压及大量输注液体等,都极易促使静脉血栓的形成。尤其对于青紫型心脏病来说,在解剖方面存在缺陷,氧合差,血流缓慢,术中及术后易发生静脉回流受阻,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3.2患儿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与护理

一般针对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等。而针对此患儿,我们首先采取了最佳治疗方案:(1)诊断结果确定后,ICU医护人员立即拔除患儿右股静脉的留置针(方法:边抽回血,边往外拔),并适当抬高患肢,严禁患儿进行活动(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肺栓塞)。(2)对患儿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加强患儿病情的观察,及时发现出血增加的迹象,并调整药物治疗的方案,以应对可能增加的出血风险。(3)减少富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输入,补充晶体,降低患儿血液粘稠度。(4)严密观察患肢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彩超复查。

最后,ICU医护人员日常还注意给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包括保持床单等用品的清洁、平整,并控制病房内的温度保持在25℃等。而在饮食方面,在患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给患儿补给一些低脂、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记录患儿每天的大便情况,以防患儿因大便不通畅而引起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患儿患肢的病情变化,包括患肢皮肤的温度,肿胀程度,皮肤的颜色及其足背动脉波动等指标,及时做好记录,如发现有异常状况要及时汇报给医生以便做好对症处理。最终,在ICU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血栓逐渐溶解,患儿的右下肢皮肤颜色也逐渐正常,二周后复查彩超,血栓已经不翼而飞。

3.3 患儿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鉴于静脉以上的近端深静脉血栓是肺血栓栓塞症栓子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对患有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静脉血栓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其进行肺血栓栓塞的预防。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预防栓塞的药物有低剂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黄达肝葵钠、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华法林等。这些药物大部分具有活血化瘀、阻碍凝血因子的作用,从而能够阻碍血栓的形成。除了以上用药物来预防患者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以外,更重要的是护理人员要做好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观察与记录,以便当患者出现肺栓塞的可能时,及时做好预防与处理措施。包括配合医生做好患者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等的检查,观察患者术区刀口是否有出血及渗血的现象,以及患者的呼吸、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及黑便等情况,如有紧急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已便及时治疗。同时还要平复患者情绪,让患者卧床休息,尽量减少大幅度地搬动或翻动患者的患肢。

4 总结

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其形成多半是由于患者身体局部区域血液流通不畅而致,特别是对于长期卧床及刚进行过手术的患者而言,更加容易患静脉血栓。一般而言,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者的患肢出现一定的肿胀,疼痛,发紫等症状,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极易诱发患者肺血栓栓塞的发生,从而容易引起患者呼吸困难,胸闷、胸痛,严重时会致使患者出现血压、休克或者猝死等症状,因此对于患者静脉血栓的及时治疗护理及肺血栓栓塞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贺,王晓佳,王翠雅.预防骨科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護理流程的制定与临床应用 [J].护理研究,2017,(06)

[2]袁涛,张峰 ,毕伟,等.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的防治【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7,(02)

[3]阙纤沣,王洁,徐秀群,等.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现状调查分析[J].交通医学,2017,(01)

[4]刘晓涵,卢根娣.国外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06)

猜你喜欢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血管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分析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
前瞻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分析
四肢循环泵预防脑血管病介入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