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艺术探究

2018-10-21 18:44徐艳平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42期
关键词:探究小学语文

徐艳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其中引导艺术被应用至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了引导艺术的探究,以期为之后的语文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引导艺术;探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而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等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中,引导学生能够主动的完成教师所布置学习任务。以下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入,营造好气氛

为了能够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语文教师需要做好课堂导入工作,根据所学的内容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开场白,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将目光放在课堂上。众所周知,导入工作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和写作思路等提供指引和引导的作用。如果在课堂中直接传授和讲解知识,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更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前的导入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例如:在学习《背影》这节内容时,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在课余的时间收集相关这篇文章的报道,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然后教师将这些报道在课堂中进行报道:《背影》这篇文章目标已经从鄂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落选,主要是因为有些学生认为文章中的父亲形象不够伟岸、父亲随意翻越路线栅栏、父亲仅仅为自己的儿子买橘子根据就不值得一提等。教师在为学生们分析这篇报道之后,大大提高了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并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课程内容中。同时其他的导入环节还有讲故事、做游戏等。因此,教师在选择这些导入形式时,需要选择具有启发性的和针对性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主动提出疑问,开展思维引导

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自身的探索精神。小学生具有好动和求之欲望强的性格特征,如果让学生在动中促思,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则需要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将知识点或者结论直接告知给学生,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寻到答案。这也与当前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创新理念有着很大的出处。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只是自己找寻答案,生生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这不仅使得学习和探究的氛围更加枯燥乏味,还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一方面:学生在合作中分工并不明确,合作的目的也不明确,即便合作也只是对内容进行浅谈,使得合作更加形式化。另一方面:探索的内容缺乏创新性。因此,教师应该借助引导艺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这篇文章时,为了能够让小学生们明白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的做人道理。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学生在熟读文章后,教师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谈论文章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和文章中提到的人物之间存在的联系等。教师在提出相关的疑问:“你觉得宋庆龄的这种做法对不对,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这些问题,你们又是怎样去处理的呢?”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疑问进行探究和讨论;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担任其中的人物角色后能够感知人物的心理动态。最后,在学生们的相互讨论中得出相应的答案,教师给予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好联系,从而为开展之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自然过渡,感知情境的不同

引导艺术中还有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的自然过渡。众所周知,教师在讲完一节内容之后会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这些问题之间的过渡和转折成为了教师开展引导艺术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有些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直接讲解下一个问题,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很懵的状态,在一节课下来也不知道讲解了什么,重点内容是什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使用过渡语句非常重要,这是从一个知识点转折到下一个知识点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引导艺术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做出及时的调整,才能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节内容时,作者一共去了两次鸟的天堂,每一次看到的景色都是不同的,每次去的感受也是不同。在转换每次去的场景,教师可以使用过渡语句,让学生对每次去的感受有个充分的认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景物静态和动态的不同之处,才能提升和培养学生体验美和欣赏美的能力。这样的过渡,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两次的游览,观看到不同的景象,两天的游玩,重点不同方法也不同,作者的所见和所闻也各不相同,这已经成为这节课所学习的重点,而教师恰恰把握住了引导艺术,对重点内容有了充分的把握,这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绪引导

小学语文学科不仅仅局限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讲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方面的构建。由于差等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差等生具有较高的消极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降低这类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恐惧感和厌烦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即融入引导艺术教学,转变自身的教学职能,从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理解,从而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的消极情绪逐渐转向积极的学业情绪。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这些学生很难了解其中的句词含义,在这时教师通过采取朗读比赛或游戏引导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詩词中所渲染的气氛和抒发的情感。并在比赛竞争中给予差等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从而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总结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引导艺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吸引学生的目光,拓展学生的思维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够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将引导艺术融入教学中值得被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左臣伟.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62.

[2] 吴秀珍.构筑审美语境 优化教学生态[J].小学教学参考,2018(10):42.

[3] 杨再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J].甘肃教育,2018(03):94.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万顺乡万顺小学)

猜你喜欢
探究小学语文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