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井武 李欢
摘要:中小学教育是学生重要的启蒙阶段,直接影响到小学生未来的学习情况。小学数学是开展其他教学的重要基础,可以锻炼学生的计算、想象和创新能力。因此小学需要重视数学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要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做好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只进行灌输教学,上课讲解理论,学生感觉非常枯燥和无趣。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公式,不能理解数学知识的原理,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被动接受,没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因此要想更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2.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
创新意识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充满自信、积极探究的最佳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间,与他们平等对话,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赏识的目光,及时对学生给予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题思路,大胆创新。在生生交流时,鼓励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合作、交流、沟通,让他们在交流中,思想发生碰撞,产生创造的火花。
2.2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一样都是人们思维形式的一种,但不同于定向思维的是,大脑在思维的时候,具有辐射状、发射状的模式,该思维具有视野广阔、多维发散的特征。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多向思维,所以我们在重视聚合性思维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发散性、变通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在教学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营造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等。
2.3启发想象,激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针对同一个问题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抓住一切有利于创造的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创造,启发想象,激活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相关内容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会经常遇到轴对称图形,这为他们更好地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学习内容过半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梯形、正方形、圆、五角星,让学生辨别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猜想这些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能否动手操作,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并动手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启发学生想象,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2.4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这种氛围当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索欲望较强,思维较为活跃,在生生互动中,更容易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和谐氛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积极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2.5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教学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通过将信息技术整合数学教学,可以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由于数学知识很多是非常抽象,还有很多需要借助图形的知识,因此只依赖教师的讲课,不能使学生很清晰的想象出具体的图像。这个时候,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运用图像和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掌握抽象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还能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2.6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部分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认知程度比较弱,没有形成成熟的思考能力,因此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很多学生会出现精神不集中,如果教师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应用情境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互动性,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变为了的课堂的主人。情境教学可以将教材中非常抽象的知识转换为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开展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变得主动,会直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开展情境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2.7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要学的东西看作待创造的结果,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学生眼中,数学教学比较枯燥无味,以致他们对学习数学没有积极性,不能主动地接触数学、研究数学,并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而是被动地接受数学,被动地听教师讲课和完成作业,仿佛是给教师学习,是为家长完成任务,能在考试中交差就万事大吉了。针对这种普遍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需要,用故事法导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融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就是在解决生活问题,为生活服务,激发兴趣。情境问题的创设,要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在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只要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并对思维过程进行必要的加工、提炼、引导,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打破其原有的思维定势,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也能较好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习题拓展延伸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海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 温寒江.思维的全面发展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5.
[3] 李 敏.小 學 数 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 析[J].中国 校 外 教育,2018(16).
[4] 王 莉.论 小 学 数 学教学中如 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程教育 研究,2018(18).
(作者单位:德惠市大青咀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