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分类教学一反以前的不分类的单纯讲解句子本身的灌输教学方式,其效果有很明显提升。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学习过后反过来会用《论语》中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论语》教学;思想分类;学生反馈;教学相长
一、《论语》的总体思想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古人又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薄薄一册,却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孔子在《易经·系传》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文字很多时候难以将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因而,对于《论语》的解读,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孔子。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指两个人,由二人延伸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处理感情,如何共事。《论语》中提到的“里仁”,则是“仁”的另一方面,“仁”的内化方面,即自处于仁,它象征了学问的中心在于如何自处。所以说,《论语》中的“仁”即是指两个方面:如何自处,如何与人相处。自处即完善个人的内心修养,处人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而后达到“礼”的境界才能称为“仁”。因此,“仁”有一个实在的境界,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内心实在的修养。
《论语》最终的总结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其中“不知礼,无以立也”即是强调“礼”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一个人不知道礼,在社会上是无法立身的。
二、《论语》思想分类教学
而“仁”具体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学习《论语》,有没有一个好的切入点?从教十余年来,我一直在摸索体验,后来在读过有关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后,我有些思路了,那就是,对《论语》进行思想分类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交流之。那么,如何分类呢?
我们周围的人,无非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或者同事。所以,我参照南怀瑾先生讲授的资料,试着从孝道、友道、学习之道、君子之道、人生之道几个方面分类进行了教学研究。每个方面少则十则左右,多则不会超过二十则。
教学时间上,不一定每次都要拿出整堂课去讲《论语》。还可以在早读时分类讲上一两则,穿插一些故事感悟,少则十分钟,多则二十分钟,之后接着让学生放声读背下来,效果更好;或者在课堂上讲视时间有余而穿插讲解一两则。呈现方式上,少则于黑板上板书,多则制作PPT演示,结合经典名句印发给学生去读背,形式不拘,方法灵活。
当然,我在给学生进行分类讲解的时候,不单是要让学生理解《论语》句子本身何意,还会给学生拓展补充与此句相关的古今中外故事进行拓展延伸,方便理解与领悟。有时会联系自身的体验,我过去的经历,我的自处与处人的过程,我的得失。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学习过后反过来会用《论语》中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有时课堂上也会让学生起来谈自己对某一方面的体验与理解,也可以讲自己身边发生的有关的故事给同学听。
《论语》分类教学一反以前的不分类的单纯讲解句子本身的灌输教学方式,其效果有很明显提升。所以,笔者在此分享出来。《论语》分类示例如下:
孝道——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友道——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学习之道——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君子之道——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人生之道——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三、来自学生的反馈
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水花四溅,经久不息;一句圣人之言投进学生的心里,其心思振荡,也是难以平静的。在陆续地学习了孝道、友道等《论语》里的经典句子之后,学生开始按捺不住了,纷纷在周记上、作文中或者投给我编的报纸的稿件里,表现出受《论语》触动之后的心理活动。
比如学过孝道方面的句子之后,许多学生回家后对待父母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体现在作文与周记中,感恩的方面多了许多;不等学完友道内容,许多同学对待身边的同学与朋友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我某届教的12班的贾坤同学在学了“人生之道”后在周记上写了一篇文章——《从容的人生简约的幸福》,在经过其同意之后我发表在了我编的校园文学小报《梅子树下》上了。其原文节选如下:
语文课上老师写下这十个字,开始了《论语》授课的第四个专题——人生之道。于是,一节课我都在围着它转,围着它思考。是啊,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从容,而幸福的终极形式也就只是简约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孔子一直强调君子的形象。“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定义的一个君子所应有的气度,而“不忧、不惑、不惧”融到一起,也就是从容。内心足够的仁厚,宽和,所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内心便有一份安静和坦然;内心明白在如此繁杂的世界该如何选择,如何取舍,那么烦恼与徘徊的彷徨也就少了;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敢于勇往直前,内心也自然少了一份怯懦。这样,做到仁、知、勇,就少了忧、惑、惧,人生自然从容。君子就拥有一种气度,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
生活就应该简单。我还没有太多的资本说“回首以前的岁月……”这类的话,我只说看看以前的日子,我们曾经一门心思渴望的,放到现在却成了我们极想逃避的;曾经无限美丽的,现在也变得平常。其实,简简单单才是真。……
人生有时需要一种回归。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此刻我才明白,我们的最初目的,只是这一份素白的简约的幸福。
学习的终极目的,其实就是学会把握幸福的能力;成功的真正标准,其实就是做最好的你自己。
这就是《论语》的力量,这就是名句的影响力。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贾坤同学如今已成为我的同事,也成了一名语文老师。
我教授某届学生有关《论语》的课程时,我所带的3班的朱亚星同学把他写的一篇短文送到我手中,说是学了《论语》之后的简短感受。此文也同样被我发表在了《梅子树下》。他的文章分了几个章节——“楔子”“礼赞亲情”“礼赞友情”“礼赞爱情”“尾声”。为节省篇幅,其原文就暂不附录了。朱亚星同学由《论语》生发出自身对于周围情感的体验与感触,由此而爱着。
当然,教了几届学生了,像这样优秀的习作还有不少,我不再一一展示了。语文教学之目的,除了应考外,我们更应该做到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爱:爱他人,也爱自己。
我受着《论语》不同层面的影响,也用之影响着我的学生,同时也感受着学生的感受,自觉年年岁岁,花相似,人不同。我也每每有收获,年年获新知。所谓教学相长,这又何尝不是?
参考文献:
[1]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2] 《论语别裁》(南怀瑾著述 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听南怀瑾讲<论语>》(张保文 许庆元)(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李艳梅,年龄:1977年出生(42岁)。性别:女。民族:汉族。邮编:276003。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