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创设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一、利用生活中有趣的游戏情境增加数学的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数学结论认识和掌握。如“轴对称图形”教学时,我设计魔术导入,要了5张图案,其中有一张是轴对称,让学生翻一張,老师不看也能知道他翻的是哪张。学生对老师的魔术很佩服,我就马上导入新课:你们学了今天的知识,可以把这个魔术玩得比老师还好。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数学学习就是枯燥的,进入中学后,更有许多数学教师会觉得学生都这么大了,理解力增强了,没有必要去搞这些“花样”,因而不再设计这些小游戏,从而错失了很好的调动学生,增进师生融洽和谐的机会。
二、富有生活化问题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知识产生在生活中,所谓的数学学习就是对实际生活的总结。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富有生活化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从而快速的将学生带入其中,调动学生对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想,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小数的性质”一课讲解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去超市了解商品价格,然后回到课堂后进行积极发言,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商品价格大多是“10.99元、9.09元、6.90元”等,教师根据此可引出三个问题:第一是商品为什么全以两位小数标价?第二是如果把点后面的0去掉会发生什么?第三是这些商品中那些价格可以去掉0?通过实际情境创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际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又如:在讲“位置的确定”时,我提出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无误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呢?”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办法,由此导入课题,效果很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多关注,平时教学中注意收集,相信每位教师都会积累下很多这类素材的。
三、科学利用生活情境,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时,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比如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使得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学生的优势,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且,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尽量使用简单的、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课堂讲解,可以让教学语言更加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对小数与分数相关的概念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最初接触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知识时会感觉到不熟悉、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在这时创设在超市购物的生活化情境,因为学生经常会与家长一起去购物,这样学生就会对数学内容感兴趣,并且学生更容易理解小数的相关的概念。在对分数进行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家里分食品的情境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分数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引入生活情境过程中,要与数学的教学重点结合起来,把握好情境教学的频率。
四、通过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并且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方面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身现有知识的局限性,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去达到新的、更高的平衡的欲望。
例如:在“圆锥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教师头戴着一顶纸做的、工艺还算精致的圣诞老人的帽子,走进了教室,问学生“漂亮不漂亮”、“像什么几何体”?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接着,让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长方形纸片折成圆锥形帽子,来初步尝试、体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让一位学生将老师做的圣诞老人的帽子沿母线剪开,并粘贴在黑板上,解开了这个迷团。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己感悟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实际上是一个扇形。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既使学生学习了新知,又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更满足了学生愉悦的成功体验。
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与推进,情境教学已经被人们熟知并普遍应用到数学教学课堂当中。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保证学生在教学中保持注意力集中,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因此,进行有效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