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辽宁地域文化特色的单一空间营造

2018-10-21 17:30黄欢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过渡变形渗透

黄欢

摘 要:在辽宁地域建筑中,单一空间的处理手法多与其他地区不同。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中单一空间处理手法的对比研究,从而归纳出在辽宁地区特色的寒冷气候与传统文化影响下,历经千百年演变而成的地域特色处理手法在现代建筑群中的传承与实践。

关键词:单一空间;过渡;变形;渗透;分隔

1 过渡和缓冲

衔接与过渡空间除了应用在出入口位置,也多使用在两个主要空间之间。起到缓冲情绪、控制节奏的作用。使整个建筑群体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同时利用过渡空间与主题空间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主题空间的思想。东北汉族民居中普遍使用的“一明两暗”的居住模式,正是运用了前厅作为缓冲空间。

在东北地区,当代居住建筑中,通常在入口设置门厅。由于北方人性格的粗犷豪爽,更易于接受 “敞亮”“大气”的门厅作为过渡。门厅内可以布置楼电梯、服务台等。

同时,过渡空间也应用在展览性建筑中,在两个主题展厅之间,通常会设置供参观者休息、调整的过渡空间作为衔接。参观者在两个大展厅之间会经过不同类型的过渡空间,经历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从明到暗、从暗到明、从低到高、从高到低的变化过程,这种过渡空间可以比主展厅大,作为一个共享大厅;也可以比主展厅小,作为辅助用房,安排楼电梯、卫生间、休息室等。势在强调对比和变化。整个过程使参观者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设计要求保留和利用原有小学校建筑,建设新展馆,形成一座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主要矛盾是基地处于城市边缘,地形较为复杂,新旧建筑在功能、形态方面面临重新整合利用。设计师巧妙地将新建建筑进行扭转,并通过过渡空间与旧建筑进行缝合,是这座小建筑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改造垃圾填埋场而成的市民公园——馆前主广场——连接6M高差场地的序厅——门厅——三个主展厅——跨越序厅的连廊——英烈厅——与保留小学建筑围合的院落——报告厅——出口广场,新旧建筑被缝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也解决了诸多矛盾。

2 变形和扭曲

沈阳故宫东路总体布局中,为突出中央集权的主题,十王亭呈外八字以大成殿为中心布局。是汉族空间与满族传统的结合。打破了汉族传统古建筑群横平竖直的布局方式。

而现代建筑中,由于建造技术的加强,大大提高了空间形式自由度。总体用地不再局限于方正空间,同时也可利用空间的变形以表达特定情感。

2.1 不规则用地范围内的空间变形

凹舍建筑由双层墙组成,外墙适应基地形状,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内墙平行于建筑主体,而将夹角空间留给庭院处理,双层墙体的使用给建筑空间带来了神秘感和趣味性。

2.2 纪念性建筑的空间变形

阜新万人坑及平顶山惨案纪念馆入口空间外部处理,将外墙向上向外拉伸,形成扭曲、尖锐的空间形态。诉说着死难者的痛苦和挣扎,静静的表达了对死难者悲惨遭遇的缅怀和哀悼。

而平顶山惨案遗址馆的内部空间上,则大量运用了三角形的锐角空间,使参观者随着进入的步伐越加感到压抑,到达最窄空间时,忽然眼前出现成片、大批的遗骨展示,使观者感情在压抑后瞬间爆发。达到整个序列的渲染的高潮。加之室内幽暗、安静的氛围更加强了沉痛的心理感受。

3 分隔和融合

辽宁地区寒冷的气候特征,加上自古以来地广人稀,使得东北人民独具粗犷、开朗、豁达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建筑上力求大型开敞空间为主。但在古代建筑技术的约束下,结构所需的柱子又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大空间,古人巧妙地将柱子的设置结合天花、地面等对整体大空间进行划分,分割出主体空间与辅助空间,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

3.1 利用柱子进行空间分隔

现代技术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运用使得大空间技术得以实现。但出于节约造价、丰富空间方面的考虑,通常通过列柱和夹层将单一空间分割成若干部分。在保证功能和机构合理的前提下,使得柱子的设置既有助于空间形式的完整统一,又能利用它来丰富空间的层次与变化。

3.2 利用夹层、楼电梯等进行空间分隔

室内夹层的设置也会对空间形成一种分隔感,相对于列柱的竖向分割,夹层的设置主要在于横向分隔。公共建筑中的大厅可以运用夹层的设置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大空间内楼梯、自动扶梯、景观电梯的设置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往往还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景观节点。

3.3 利用天花、地面、墙面进行空间分隔

传统宫殿及寺庙建筑中,在宝座、佛坛上方会有藻井以突出空间的主体地位。特殊的天花处理,透视感也十分强烈,引导人的注意力至某个特定方向。地面及墙面通过不同材质的铺装自然会划分空间的使用功能。传统建筑中运用不同的材质来显示地位尊卑有序,而现代建筑中主要依据使用功能需要,材质更具丰富多样。亦起到引导、限定及渲染气氛的作用。万人坑纪念馆接近尾声时,墙面摆放着矿工帽,顶部天花处理成巨大的LED显示屏,动态显示着蓝天白云悠悠,预示着今天的人们过着幸福美好生活的同时,将永远铭记历史。是现代工艺材料下,运用天花的典型代表。

4 渗透和层次

从空间创作角度来说,墙的“隔”与“漏”,是实与虚相生,有与无相合的哲学思想反应。两者统一才能变幻出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从而通过丰富的层次,层层推开,前呼后应,此起彼伏。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对墙的分隔功能运用十分讲究,墙不止要分隔出内外空间,更是扩大了空间想象。有时隔并非完全的隔断,而是互相分隔又互相渗透。

4.1 运用砖墙砌筑花样进行渗透

本溪“凹舍”适应东北寒冷地域性格,专门定做了色彩温暖且有着保温良好的600MM大砖。为使厚重的材料显得轻盈、剔透。结合垒砌的手法,借鉴传统砌筑漏窗的手法,将砖石砌出花样的表皮,光线从砖的缝隙里渗透到室内,这种渐变模糊了室内和室外的界限。

4.2 运用木格栅进行渗透

在相对封闭的凹舍中,部分围墙被角度各异的木格栅代替,从格栅向内院望去,内部精致若隐若现,似透非透。给内部空间一个喘息的出口,给外部空间一个好奇的理由。

4.3 运用玻璃幕墙进行渗透

凹舍内部空间上,局部采取大面积的幕墙分隔内外,让室外的绿色毫无保留的进入到室内,引领人的视线在室外空间中蔓延。利用幕墙进行渗透,可以说是传统的渗透手法与现代材料的巧妙结合。

4.4 运用漏窗进行渗透

现代生活不仅讲究邻里之间的交流,更注重各自的私密性。

“明清冊”回归古典园林的粉墙黛瓦围合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庭院和建筑收纳其中,在4.5米围墙内,再造无限景观空间。粉墙上设置各式漏窗,在满足北方冬季采光需求的前提下,同时增添立面效果和空气流通,而视线无法穿越,构建绝对私密的独立庭院。

4.5 运用内部隔墙进行渗透

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地下二层英烈馆,在大空间内用短墙错落排列分隔出一面通透、一面连续的趣味流动空间。不仅增加了墙体展示面,也增加了空间的渗透性,使整个展示空间更加富有层次。

辽宁地区的建筑空间,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特征。空间处理上弱化一成不变的规律,而是时刻向更适合生产生活的方向不断改进。接纳各方带来的优秀方式方法。空间表达上更加简洁直白、和谐生态、自然灵活。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赵新良.诗意栖居——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辽宁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过渡变形渗透
变形记
不会变形的云
新课标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思考
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会变形的饼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未来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