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赐华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悬念设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感染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设置悬念呢?
一、在开讲前设置悬念
“开讲”是课堂讲授中的第一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开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一次课甚至一门课的效果,关系到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开讲”要讲好,最好设置一些悬念:首先,设置悬念,目的是为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思维方向。只有明白和了解了这个道理,才能面对千差万别的教学内容而“稳坐钓鱼台”,“出语”惊人。其次,悬念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采以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开讲”方法,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想知道究竟,自然而然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情境。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大部分教师都知道,提问艺术在课堂境界方面的作用举足重轻,如果能够在提问的过程中问出悬念,更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动力,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障”
在“逆反”情境下带学生品数学,也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①1.6÷0.25,15÷0.15;②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①男同學是女同学的几倍?②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③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④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⑤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总之,课堂上经常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教学过程中,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即避免了平铺直叙之弊,又可收到寓教于趣之效。
参考文献
[1]周新闻.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兰海燕.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延边大学,2011.
[3]陈新华.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中的函数思想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4]孙艳玲.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