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视角下的七七事变

2018-10-21 06:51张聪颖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

张聪颖

摘要:七七事变爆发后,美国重要报纸《纽约时报》进行了大量详尽的报道。本文通过《纽约时报》对七七事变的报道,利用新闻框架理论对报道文本进行分析,对于还原西方媒体视角下的七七事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七七事变;《纽约时报》;报道分析

学界对于七七事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基本都是从战争国即中日双方的史料出发,极少站在全球史的高度,把中国抗战列入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一部分。本研究从号称“政治精英的内部刊物”的纽约时报着手来分析美国对于七七事变爆发的反应及对中日两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一、框架分析理论

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管思想的重要凭据,即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框架分析包括:基本数据、信息源、主题设置,关键词等,本文采取新闻框架分析方法,从这几方面对《纽约时报》关于七七事变的报道进行分析。

二、对《纽约时报》关于七七事变报道的框架分析

(一)基本数据分析

对Proquest 中纽约时报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到8月1日平津全面沦陷,纽约时报关于中国的报道共计429篇,除去关于信件投递情况等无关报道125篇,真正关于中国的报道279篇,而关于七七事变的报道就达到了164篇,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和政府对于七七事变的关注程度。

(二)主题设置

1.七七事变的进程

在七七事变爆发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就刊发了哈雷特.阿班的一篇题为“中日在北平之战”的报道,充分说明了美国媒体对于此次事件的关注。报道详细介绍了七七事变爆发的地点、起因、过程、人员伤亡以及中日双方态度,同时也指出此次事件的爆发绝非偶然,京津地区的局势在近三个月就处于紧张状态。整个七月份的报道也是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而越加深入。

2.美国对于七七事变的态度

在七七事变之初,美国对此次事件的估计并不严重,事件爆发后的报道只是使用“冲突”、“争吵”、“摩擦”来描述,可见美国政府和媒体并没有把七七事变看成是日本对中国蓄意发动的侵略战争,认为谈判、交涉直至最后退让是中国政府解决的唯一手段,因此7月9日的《纽约时报》就发了题目为“北平冲突达成一致——战与和掌握在谈判者手中,中国同意从卢沟桥附近撤兵”的文章。但形势的发展远远超出美国预料,7月11日《纽约时报》在头版发了题为“日本拿下北平附近两个城镇;中国准备应战——和平解决失败”,随后又在当天连发了5篇报道和社论论述战事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7月12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会见中日两国公使,希望两国能够认识到战争的后果,保持华北和平,如果战争爆发,美国很有可能会对参战国实施《中立法案》,届时美国将禁运武器、军火,停止经济贷款。

3.中国军民抗战热情高涨

7月12日刊发了题为“上海战斗英雄号召抗战”的报道:前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表述了中国会团结一致战胜日本的决心,“中国强大的民族主义足以抵抗日本的侵略”。同一天的报纸上另一题为“日方问责南京政府”的文章提到由共产党指挥的学生武装袭击日军。7月14日驻香港记者报道了广东地区对华北局势深感愤怒,组织给二十九路军捐款,并派出医疗队支援华北。

4.其他国家对七七事变的反应

7月13日发文“德国密切关注华北局势”,7月14日,驻伦敦记者发文“英国主张中日达成谅解”,7月15日,题为“英国困扰华北局势”的报道提到安东尼.艾登报众议院将继续同美、法和中日大使会谈,指出英国政府将不遗余力为中日问题的和平解决贡献力量。法国大使第一秘书罗杰和美国国务院就中国华北局势通电话,也无非只是传递信息,没有明确的立场和态度。(7月15日报纸)

(三)报道体裁和新闻来源

时报报道大致可分为消息、通讯(特稿)、评论。消息是最主要的报道类型,署名多是时报驻华记者休·拜亚斯和哈雷特·阿班、蒂尔曼·窦丁、伯特伦·许伦,内容皆随战争的进程而有所不同。在对七七事变的164篇报道中,时报自行采写了136篇,其余28篇采用美联社、合众社等新闻机构的文章。采写地点集中在中日两国如天津、北京、上海和东京,也有从华盛顿、旧金山以及柏林和伦敦发回的报道。

(四)关键词

除了关键词“中国”外,还有诸如“华北”、“ 卢沟桥”、“演习”、“第二十九路军”、“宋哲元”、“南京政府”、“蒋介石”、“冲突”、“危机”、“和平”、“协商”。

三、《纽约时报》对于七七事变报道的特征以及影响

(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媒体政治化的特征是媒体作为政治宣传工具依附于政治,新闻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纽约时报》虽标榜独立、客观,但不可能脱离当时的政治经济关系,成为超越国家、民族的国际性报纸。其在七七事变期间的报道政治色彩浓厚,与美国在华政治诉求高度一致。既担心日本占据华北,甚至南下,抢占更多领域,危害美国在华利益,又怕自己卷入战争而对日本不敢采取强硬政策。

(二)强烈的西方主观色彩

在殖民话语霸权下,《纽约时报》以西方视角审视东方革命,直接体现在对七七事变的叙述话语体系中。

但总的来说,《纽约时报》对七七事变的报道及时、详细。作为世界知名报纸,它的报道具有较大舆论影响力。不仅使西方国家得知中日在远东地区发生了严重冲突,还引导公众逐渐认识到问题严重性,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揭露,在舆论和道义上客观上声援了中国。

参考文献:

[1]StephenKos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olitical Press in Britai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1

[2]哈雷特·阿班.民國采访战[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肖小穗:《传媒批评———揭开公开中立的面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4]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
美国《纽约时报》:中资在埃及不退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