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教学质量是教师的生命线,是立教之本,是发展之基,而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育事业的一篇大文章,是常谈常新的永恒主题。记忆性强是历史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可有的学生学习历史方法不当,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不会科学用脑,只是废寝忘食的死记硬背,结果事倍功半,特别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就显的更重要,因此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记忆方法,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我专门开设了学法指导课,要求学生掌握好学习历史的三个基本环节:认真听课、记笔记;及时复习讲效率,记忆方法讲科学。还要求他们掌握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持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兴趣问题可以直接影响到不同的课堂气氛,会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心境、情感体验、以及对待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构建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使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反应敏捷,发言踊跃;教师善于点拨和积极引导;课堂呈现热烈活跃与祥和的景象。才能使师生进入最佳的状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的学法指导是搭建积极性课堂气氛的基础,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铺垫
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提前预习,当教材中相应难点提出质疑和好奇,也就构成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渴望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相反,学生就会因为没有充足的准备而胆战心惊、逃避课堂,不仅无心思考老师的问题,就连老师的讲解,同学的讨论他都无暇顾及,久而久之,这种学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困生”。还会造成心理及性格方而的缺陷。教师的充分准备更重要。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课标要求,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特着问题去思考,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人人都在思考问题,人人都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肯定会十分活跃。
二、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创设积极性的课堂气氛,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应有张有弛,张弛结合,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集中。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新旧知识的衔接以及难易度改变等复杂因素的客观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出现波浪式的潮起潮落现象,学习成功,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就激昂;而一旦遇到困难或受到挫折,情绪就会低落,即出现学习低潮现象。教师需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适时、适度地提出的问题,问题要有趣味性、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引发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引领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方能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效益的独立学习,体验学习的感受与乐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可能避免学生的挫折感和失败感。良好的课堂气氛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课堂运作能力来实现的。教师要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构建,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洞悉。洞悉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注意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并用言语或非言语予以适当处理的能力。
第二,兼顾。兼顾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注意或处理两个以上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能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能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缺乏经验的教师有时会因为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拖延时间过久,使大多数学生精神涣散而影响学习。
第三,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活动还必须分段进行。在分段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能按计划组织学生,使他们迅速而有序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明确、具体,这样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四,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45分钟内都保持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的策略:教师讲解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指定某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一道题,同时要求全班学生在座位上也演算这道题;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由多个学生接力朗读。
第五,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动机与兴趣。教师可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活泼;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团体比赛、合作学习、参观、访问、演说、角色扮演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责罚学生时避免微波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或责罚某个学生。但在责罚个别学生时,要避免产生微波效应。库尼认为,微波效应指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產生的负面影响,如有的教师在责罚学生时,由于情绪比较激动,不能冷静对待,有时言辞过于偏激,甚至说出过头话,有损学生的人格,这样不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而如果被责罚的学生在班上部分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教师的这种做法会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库尼提出,教师处理个别学生问题时,应避免微波效应。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