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

2018-10-21 10:32曹利丹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高校

曹利丹

摘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不仅要承担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任务,还负有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行为的责任。在全员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德育

体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众多学科中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发展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具有极高的德育价值,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己成为体育教师的共识。德育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并不像技能传授那样具体、明显和目标明确,但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全面、直接,他们以德育人、以身立教,能够更有效地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和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抓好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能有效达到德育与体育的有机结合,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实现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第一,在公共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适应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大学生进入到大学阶段,其自身发展进入了一个生理、心理、个性发展趋向成熟的关键性阶段,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形成时期。在个人的德性成长的初期,学校德育理所应当地需要进行灌输式德育以便引导其发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校外生活知识不断丰富,思维水平不断发展,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简单的道德要求、行为规范的灌输己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一旦失去了外在的约束力量,带有被动遵守规范意味的行为就有可能土崩瓦解。随之暴露出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渗透己成为公认的有效德育形式,这要求教育者提高全员育人意识,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加强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公共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拓展德育途径。当前专门德育课程的依赖现象严重,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德育作用,协调统一,全员育人。高校始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等教育的育人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下,德育无疑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从课程德育的角度看,专门德育课程在学校德育体系中起主导性作用,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直接德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显示出其特殊地位和特殊性质。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德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存在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也非常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固定内容,需要不断深入为挖掘并加以应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内容时,坚持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尤其是以体育课程目标的五大领域及三个维度教学目标中的德育目标为依据,挖掘体育教学中较为突出的德育因素,结合运动项目特点,从道德情感、意志品质及社会适应行为三个方面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体育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教学设计加以调整,有意识地将这些德育内容渗透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寓德育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习过程之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道德情感的渗透教育

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要靠个人,更要靠教育。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公正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及爱国主义情感等都是道德情感的重要内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集体主义情感和責任感的教育作用尤为突出。

首先,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情感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情感教育,就是培养他们为集体服务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善于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习惯,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集体性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会大学生站在集体的立场上处理问题,怀着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态度为集体利益贡献力量。强化集体观念,避免个人主义倾向。在一些集体项目的教学活动中,项目本身有较强的集体性特点,战术上的协作与配合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因此,经常参加排球运动,可以培养注重团队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排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和比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展示出来,并在比赛练习之后,和同学进行一些沟通和交流。教师在比赛练习过程中在对技术动作加以纠正和指导时,要不失时机地渗透集体观念,强调队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难以取得成功,只有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努力和彼此的团结配合,最终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其次,责任感教育。责任感是一种传统美德,责任感的培养也是我国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所谓责任就是具有承担能力的社会成员份内应做的事、应承担的过失,以及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自觉意识和品格。从个体的成长历程来看,大学生己经到了应该全面承担人生责任的阶段,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大学生责任感的强弱,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能力与发展,而且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肩负起历史使命,成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意志品质的间接培养

意志品质就是意志的具体表现,它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意志,是人类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身行为的心理过程,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下去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从事任何有目的的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过程。常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人们常常是在意志的支配下,调节自觉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预期的目的。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直接支配或影响着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寓自信果敢、顽强拼搏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于体育教学之中,对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磨炼意志、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中国学校体育,2002.6

[2]宋振宇.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及实现[J].德育研究,2015.6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德育高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