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原始“偶像崇拜”是对被赋予神灵意味的象征物的崇拜;新型“偶像崇拜”多是对人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崇拜者”已经被“追星族”、“粉丝”等概念代替。本文所探讨的“偶像崇拜”主要是因“明星崇拜”出现的粉丝现象,以及粉丝社群对粉丝形象的重塑。
“偶像崇拜”产生的社会影响可以归结为行为模仿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
1.行为模仿,表现为粉丝在行为上对偶像的倾向和效仿;
2.社会认同,表现为粉丝在心理上的崇拜和趋同,即个体认识到他所属于的特定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1 粉丝社群
1.1 粉丝社群的形成及原因
为了印证自我的审美偏好和品味,寻找志趣相同的人,粉丝们开始结伴成群。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粉丝通过社交网络聚集起来,形成了纪律严明、分工明确、行动力极强的粉丝社群。这些粉丝社群一般被称为“站子”,从类型上进行划分,可分为应援站、资源站、反黑站、打榜站等。
社交媒体的普及,提升了用户主动生产内容的积极性,粉丝开始介入偶像制造业,原本的娱乐体系被打破,“粉丝本位”的概念出现。中国粉丝群体的主力军是90后女性,其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和女性特质促成了粉丝社群的形成。粉丝独有的群体构成和社会属性促进了粉丝社群的形成。
社交媒体日渐普及,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粉丝不仅可以建立起互通有无的社交网络,还积极参与各种商业文化的生产,粉丝进入媒介市场的壁垒被打破。
1.2 粉丝社群的层级结构与社群法则
随着粉丝社群的壮大,社群中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化”和社群法则。粉丝社群的阶层,可依据粉丝影响力的大小,分为“大大”和“小透明”两类。粉丝社群中的“大大”一般包括三类:
1.3 粉丝社群的功能
随着粉丝社群的规模壮大、层级结构完善,社群的功能性开始凸现,主要表现为:内容生产、商业变现、适度干预、自發公关。
2 粉丝社群对粉丝形象的重塑
2.1 关于粉丝形象的两种争论
1.“脑残粉”论
(1)“疯狂盲目的追随者”
这种观点多认为粉丝对偶像的迷恋是疯狂、盲目,甚至是病态的,会表现为一系列冲动、自私、错误的行为。
(2)媒体的有意引导和策划,加重了一般大众对粉丝的刻板印象
媒体在粉丝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自2005年“超女”开始,“粉丝”闯入了大众视野。一时间,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批判粉丝的新闻报道,“疯狂”、“盲目”的粉丝形象逐渐在大众中形成刻板印象。
2.“有力量的青年”论
(1)“最积极的受众”
“有力量的青年”论认为粉丝是文化产业中最积极的受众,他们无限的创造力甚至可以影响文化工业体制的变动、革新。
(2)粉丝公益
出于想要为偶像树立起更好社会形象,粉丝常常以偶像的名义参与各种慈善活动。“互联网+公益”的出现,粉丝轻易就能完成签订合同、办理转账、监督资金流向的全过程。“免费午餐”就是其中之一。
2.2 粉丝社群推动粉丝形象的重新建构
1.粉丝社群推动粉丝形象重塑的原因
(1)粉丝社群中存在着“身份认同机制”,粉丝“沉浸式”参与。
粉丝对偶像的认同,某种程度上是粉丝对自我认同的延伸。粉丝社群中的个体,通过接受其他粉丝的热情回应,会对“追星”产生更多积极性,并沉浸于这种付出后 “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2)粉丝社群推动了新型产业链和服务业的出现,促进文娱产业快速进步。
粉丝社群活动的丰富和常态化,促进了小型产业链的出现。Slogan的设计、制作刺激众多业余设计师崛起和代办工厂的出现;而跨国或是办理难度较高的活动又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代理商,文娱产业得到丰富和进一步发展。
(3)成熟的粉丝社群能促进个体寻求进步
发展较为成熟粉丝社群会成为其他粉丝的学习对象,促进个体实现个人价值,最终使整个粉丝群体的素质和形象都有所提升。
2.粉丝社群推动粉丝形象重新建构的过程。
(1)社交媒体将粉丝文化推向了精英阶层,粉丝群体素质被拔高。
一直被视为“亚文化”的粉丝文化,通过社交媒体“点到面”的扩散,又因“偶像崇拜”是每个人心中的原始需求,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也进入了粉丝群体,粉丝群体整体素质被拔高。
(2)个体本身的社会身份延续到粉丝社群中,粉丝社群的创造力提升。
随着精英阶层的进入,自律、有序、组织化、高效等属性被带入粉丝社群。在精英阶层的带领下,粉丝社群的创造力被不断挖掘,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价值。
(3)粉丝社群通过商业变现促进产业进步,展现出粉丝形象积极的一面。
粉丝社群发展后期,通过生产高质量的内容,实现“对外收费”,维持社群内部的稳定运营和对偶像的长期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到诸多社会资源,刺激众多小型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粉丝形象积极的一面得以向更广泛的领域传播开来。
2.3 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粉丝形象
1.能够快速进入和掌握各种新媒体。
现阶段,粉丝群体的核心仍然是90后,他们和“互联网”一起长大,天生的互联网“基因”让他们可以快速进入和掌握各种新兴媒体,收获最佳传播效果。
2.学习能力、创造力极强。
粉丝是积极主动的受众,进入粉丝社群,受其他粉丝影响和感染,越来越多的粉丝主动学习摄像、修图、剪视频、设计等技能,创造出众多高质量内容。
3.良好的社交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在粉丝社群中,因为“偶像”这一共同话题,即便完全陌生也能轻易打开“话匣子”。社群中的粉丝能够锻炼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掌握更多聊天技巧。除此之外,粉丝社群的管理者根据内部人员架构,进行及时地引入和调整,具有较好的资源整合能力。
2.4 互联网时代下,粉丝形象重塑的意义
1.给予粉丝更好的创作环境,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
粉丝形象的重塑,有利于全社会用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粉丝,营造出更好的创作环境,促进粉丝群体生产更多高质量的内容和产品。
2.树立起正面的粉丝形象,引导更多粉丝寻求个人进步。
粉丝形象的重塑能够为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建立起一个正确、积极的学习标杆,引导更多粉丝寻求个人进步。
3.削弱、调整大众对粉丝群体的偏见和刻板认知。
削弱社会大众由于“杨丽娟事件”的“污名化”运动对粉丝群体形成的刻板认知,让更多人看到粉丝形象积极的一面。
4.有利于粉丝经济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更多的商业链条。
粉丝社群的稳定发展,丰富了“粉丝文化”,刺激更多商业链条的形成、发展。例如,选秀节目《创造101》引入了“应援视频(新型广告)”的概念,粉丝文化得以反向作用于媒介,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
3 结论
3.1“偶像崇拜”所蕴含的“社会认同”心理促进了粉丝社群的形成
“偶像崇拜”主要表现为“行为模仿”和“社会认同”两种社会影响,它们分别在粉丝圈层外部形成了明星经济,在粉丝圈层内部形成了粉丝社群。
3.2粉丝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创造力获得认可
UGC让每一个人都能轻易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粉丝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创造者,常常制造出颇具话题的内容。
3.3粉丝社群的阶层化有序运作,促使粉丝形象得以重塑
随着粉丝社群 “商业变现”的价值得以体现,众多新型产业链出现,其他社会资源被引入和利用,粉丝形象积极的一面成功更广泛的范围输出。
3.4粉丝形象的重塑,有利于文化工业多样性的发展
粉丝形象的重塑,能够为粉丝创造出更好的创作环境和话语空间,借助于粉丝无限的创造力,文化产业的内容会得到明显的丰富和扩充,同时也有利于粉丝经济的正向发展。
指导老师:陈珂,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