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模式在乡村地区的探索与反思

2018-10-20 03:44陈清鋆
小城镇建设 2018年10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美丽乡村乡村振兴

陈清鋆

摘要:随着鄉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区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政策、资本、技术密集“下乡”,各地开展了丰富的探索实践,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代表的民生项目和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产业设施大幅增加,在设计、建设、运营、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EPC是近年比较热门的工程建设模式,也是未来工程设计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本文以设计机构在乡村地区的EPC项目实践为基础,总结EPC模式在乡村地区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发挥的积极作用,对其存在的不适应性进行剖析反思,试图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发展提供参考,也为设计机构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EPC;乡村地区;西部地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10.009 中图分类号:TU981.2

文章编号:1009-1483(2018)10-0052-08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f EPC Mode in Rural Areas

CHEN Qingyun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have achieved widely concern and support in many aspects including policies, investments and technological aid, and a variety of practic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many regions in China to improve rural human settlement. Moreover, rural tourist development becomes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practic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 mass of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cumulated in terms of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governance of rural tourist development. EPC (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construction patterns in current years which will also become main trend in fu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EPC practices in rural areas especially in the view of design institute and summarizes both advantages and inadaptability of EPC in rural areas, then provides references and suggestions of implementation of EPC in rural area. Furthermore, the role of design institutes in practices of EPC in rural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beautiful countryside; characteristic pastoral countryside; EPC; rural areas; western region

引言

工程总承包在国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模式,包括交钥匙(Turn-key)、设计+施工(Design-Build)等方式,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也是其中一种,即由业主把设计、采购、施工任务整体打包给一家企业,由其全权实施并对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等全面负责,是目前国内开展总承包模式中较常见的一种。工程总承包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国内广泛实践,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了工程总承包的发展,尤其在化工、纺织、冶金等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普遍应用。近年来,随着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实践推广,EPC模式已逐渐被大众熟悉和广泛接受,项目也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2016年5月,住建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推广工程总承包的意义,尤其对政府投资的项目应积极探索,发挥总包方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工作的深度融合,提高工程质量和技术水平,最终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

长期以来,乡村地区都是国家关注和帮助的重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精准扶贫和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地乡村建设项目大幅增加,一些乡村项目开始尝试引进EPC模式。随着人才、资源、经验的积累,一些具备实力的设计机构率先在民用建筑、乡村地区进行了实践探索,逐渐打破了原来以“施工企业+大型项目”为主导的常态。

1乡村地区项目建设的难点

1.1小而全

“村”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覆盖范围最广、结构也非常稳定的最小聚居单位,也是城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基本的生活、生产物质空间和精神场所产生了强烈的需求,这也是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其中包括产业、交通、公共服务、市政公用、环境卫生、防灾减灾等设施及公共交流空间、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场所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涉及到方方面面。乡村地区的工程项目与城市相比,无论规模、功能构成、投资、复杂程度上都不是一个量级,虽然共享资源、复合空间等措施能有效减少重复建设,但主要的设施仍然必不可少。

1.2慢而糙

乡村工程与城市相比建设效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资金来源不稳定和缺乏统筹把控而导致的计划性、协调性、匹配度等较差。虽然很多村庄都编制了村庄规划甚至建设计划,但由于没有独立的财政,全靠上级拨款,不可控因素很多,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当前仅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部门就有发改、财政、农工、住建、环保、扶贫、民宗、文化等诸多部门,大多各管一摊,专款专用,村庄对其支配使用的权限非常有限,面子工程、重复建设、与村庄需求不符等现象屡见不鲜,而由于补助资金又常以“撒胡椒面”的方式均匀使用,分配到具体项目又经常捉襟见肘,工程回报率不高、设计费低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工程质量和水平难以保障。

1.3 规划易而落地难

“筑巢引凤”“腾笼换鸟”曾几何时一直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金科玉律,规划先行,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先上,产业无论优劣,总会踏至而来。而乡村地区是否还是如此?规划策划依然喜欢大施屠龙之术,划功能分区、谈空间结构,每个村庄都要做高科技农业、都市农业、乡村旅游,各种采摘园、花卉园、民俗体验、民宿旅游琳琅满目,而最终真正能做好的寥寥无几。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没有产业谈不上增收富民,而规划似乎很难找对适合当地而又切实可行的产业,对农业农村的不了解和技术人员的零参与使其难以落地,在指导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

1.4 建设易而管理难

工程建设只要任务明确、资金到位,相对还是容易的,而乡村地区更难的却是各类设施的运营和维护管理,目前大多数地区采用乡规民约的方式来维持,希望借助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和村民的自治意识来达到这一目的,无疑这是一种传统而又现实的办法,但同样也将面临挑战。与国外相比,我国乡村地区尚未形成付费享受更好服务、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和习惯,“只管进、不管出”的观念根深蒂固,除了不得不向电力、供水、电信等输入(供给)型企业付费外,诸如污水、环卫等输出(维护)型企业很难被接受,为了顾全大局,政府不得不包干到底。长此以往,有限的资金和专业人员的缺乏就很难良性运营和及时维护,大大降低了设施作用和使用寿命。村庄自治和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并不能完全的等同,需要尝试更多的渠道和方法。

2 西部地区乡村EPC模式的探索

2.1 “大事件”带来的机遇

乡村少有大事,有的都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长里短,但是就某一个小范围而言,承办大型活动、整体保护开发、打造示范样板等又是名副其实的“大事件”,其中不乏许多成功案例,默默无闻的小村镇一跃成为热门之地和众人追捧效仿的对象,更为旁人所唏嘘羡慕。

我国农村地大面广,差异性也较大,长期以来乡村的发展一直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难点,延续传统缓和的生长模式就注定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发生明显的改变,“大事件”是加快破解这一难题的方式之一,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虽然也会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而存在争议,但仍不能彻底否定其积极作用。乡村地区的发展也需要偶尔的变道和加速,即使是个案的成功也对积累经验具有很大意义,尤其对西部大量贫困且趋同的村庄而言,提前预判和有效控制负面影响,创造“大事件”并把握其带来的机遇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

贵州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由贵州省委、省政府组织,是贵州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结小城镇建设发展成绩和经验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举办一次,在全省具有很大影响。2016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第七届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将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举行,贵定县是其中重要的观摩点。贵定县紧邻省会贵阳,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等五条铁路交汇于此,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旅游开发较成熟,是贵阳周边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举办大会带来的叠加效应,无疑将给当地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改善生活生产环境、完善各类服务设施、吸引产业投资、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带来难逢的机遇和新的动力。

2.2 项目特点与对策

2.2.1特点鲜明,综合性较强

项目位于瓦窑河——瓮城河段的的河谷平原地带,穿越盘江镇南部、沿山镇东部及昌明镇北部区域,整体呈南北向带状结构,东西向跨度4.3公里,南北向跨度21.5公里,两侧山脉相对海拔100~200米,规划总面积约为65.67平方公里(见图1)。观摩线路串联了各具特色的主要资源点,其中“金海雪山”是全省著名的旅游景区,以四周遍山的梨花“雪景”和一望无垠的“金色”油菜花海为主打特色;四季花谷景区位于中部,是以花卉观赏、观光休闲、餐饮娱乐等多种旅游职能为主的综合景区,运营情况良好;旧治村是贵定古县城的治所所在地,仍遗存了不少历史街巷和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另外还包括以天下第一布依寨——音寨为代表的十几个布依族村寨分散各处。整体基础条件较好、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特色突出、民族风情浓郁(见图2)。

除整體的规划策划外,具体的建设工程分散在三个乡镇和十几个行政村,包括沿河绿道、老街综合整治、重点村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景观绿化、老旧建筑风貌整治、新建建筑等数十项工程和设计内容,涉及建筑结构、园林景观、市政工程、道路桥梁等多个专业,倒排工期、同步实施,组织、协调工作难度较大。

2.2.2更加关注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召开,政府、村民、设计机构等在前期进行了充分地沟通和策划,就项目的特点、内容和目标达成了共识,希望以举办大会为契机,从会议任务向“会议经济”转变,以保障农民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导向,夯实产业基础和赋能升级,传承民族和地方文化,保护山水农业资源和特色景观风貌,保证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促进镇村联动,推动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争取和用好各类资金,采用灵活的融资机制模式,在一定时间内,经济、高效地组织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营,实现人居环境、城乡风貌、产业发展的提升改善并初见成效。这也成为项目实施推进的前提和原则,因EPC模式能更好地契合这一目标而被确定下来。

2.2.3价值认同和特色体系建设

项目以喀斯特山水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为重要抓手,打造以健康田园、布依风情、绿色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带,构建山水特色—民族特色—产业特色—建筑特色—景观特色—产品特色为主线的特色体系,将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做强具有较好基础的刺梨、中药、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确定以“健康+”为旅游主题,通过山、路、水三种不同类型和空间感受的慢行旅游线路串联旅游度假、运动休闲、文化体验、生态农业、田间野趣等系列业态,做亮“慢游盘江景、细品沿山梨、投资昌明城”的名片(见图3)。

在工程建设中,通过对贵定县域内的传统建筑广泛调研和分析,总结出“青砖瓦,石台地,穿斗木柱半坡起;小合院,美人依,腰门花窗隐闺里”的本土建筑风格要素,规范分类施工做法,根据工程大小和实际情况合理地植入。同时,还深入挖掘布依族在服饰装饰、特色产品、民俗活动方面的特色要素,在建筑景观、小品家具、标志标识中采用符合布依族特点和乡土特色的文化符号。植物的配置以乡土植物为主,多用兼顾美观和经济效益的本地树种,如杨梅、枇杷、柿子、核桃等。充分体现了适度建设、彰显当地民族特色和乡土风貌的思路(见图4)。

2.2.4充分发挥示范触媒作用

综合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实力等各种因素,规划确定了优先发展区域和具体的示范点,并制定了分阶段、分条块、分类型的策略措施和指南手册。联同业主明确重点项目库、资金渠道、责任部门和人员、建设时序等,为高效推进工程建设打下基础。同时,集中资源做好示范点,不单纯追求数量,不搞平均化。尤其是在产业基础较好、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村寨,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互为补充,为村民创收致富创造机会,搭建互联网销售推介平台,助推脱贫攻坚,形成良好的效果后逐步向周边区域推广(见图5)。

2.2.5设计机构全周期服务

在一年多的施工期间,设计机构的工作量比传统设计项目增加了很多,先后数百人次的技术人员赶赴现场,不间断保持多名设计人员常驻工地,要求设计人员要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为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落实设计意图、保障施工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后方积极配合,为前方设计人员提供全力支持。对于设计机构来说,前后方的无缝衔接、人力资源的统筹调配、现场的判断决策等都具有一定的挑战(见图6)。

3 EPC模式在乡村地区的适应性

3.1前期策划与风险控制

由于乡村项目内容杂、规范性较差、融资能力较弱、责权不易界定等原因,工程风险性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风险系数,总包方必须重视风险研究和控制。在前期策划阶段就要详尽地了解项目情况和客观需求,对项目的预期和可实施性进行风险评估,对关键事项做出准确地分析,帮助业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从立项开始就要客观理性和有的放矢。

EPC总承包合同额相对较大,融资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力度,对项目立项背景、工程资金来源、拨款付款方式、业主自身的实力等调查也非常重要,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制定总体目标和建设计划。在生产组织方面,很多项目因为时间紧、任务急,需要“边设计、边施工”“抢工期”,EPC模式能针对这一现象能非常有效地控制风险,尽可能减少损失。总之,总包方的风险和项目自身面对的风险是密切关联的,总包方推行全过程风险控制,避免陷入到法律、钱物、人事等各种纠纷中,实际也降低了項目自身的风险。

3.2 技术下沉与优化设计

当前的乡村规划设计被诟病最多的就是空谈阔论、不接地气,而EPC模式中业主和总包方的目标相对一致,既要便于实施,也要出效果,因此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上较容易达成共识。总包方还常常主动充实技术力量,要求技术人员到现场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一些拆分成多个标段同步施工的复杂工程,会有不同的施工企业参与进来,水平参差不齐,技术人员还要起到统一标准、统一效果的作用。

在详细设计和施工图阶段,尤其在细节的设计上能充分吸收施工部门和材料制造商的建议,不断优化,使设计更加合理。进入施工阶段,设计、采购、施工部门及时沟通交流,能有效克服相互独立、相互脱节的问题。在复杂的现场条件下,如果没有改变设计的初始意图,也可由施工部门或采购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适度地调整,这也是EPC模式内部协同、机动灵活的优势所在。

3.3 成本控制与资源利用

EPC模式的合同关系较为简单,比较以往把设计、施工等任务分别发包给多个企业而言,业主组织协调的工作量大大减少,降低了管理工作和成本支出。同时,由于对总包方的要求通常较高,避免了实力不济的企业滥竽充数,也使得招投标阶段所花费的时间更容易控制。

限额设计指按预期的建设成本来控制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也是EPC模式的特点之一。在资金非常有限的乡村建设项目中,为节约成本,限额设计能起到倒逼总包方提高责任心、强化工程造价意识、充分发掘和利用乡土各类资源的作用,如运用本土材料、乡土树种、农具杂物、民间工艺品等作为建筑材料或装饰材料,不仅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也极具乡土特色。

3.4 分工协作与高效实施

在乡村地区由于村民对建设项目、施工情况的不了解和不熟悉,需要做大量的动员讲解、协调善后工作,EPC模式使业主由包办逐渐向多元管理或间接管理转变,尽可能减少业主在项目实施阶段的组织、协调工作量,把业主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项目总控、协调基层矛盾和检查实施结果等工作上。

乡村地区不像城市有持续的公共财政支撑建设发展,抓住机遇短期出效果并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急于求成,也是提高效率、激发村民信心和热情的重要手段。EPC模式责任主体明确,避免了责权不清、相互推诿,能充分施展总包方的技术管理能力和经验所长,综合协调各个环节,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高效实现预定目标。

4 EPC模式应用的反思

4.1 正视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EPC是名副其实的“洋快餐”,追求大投资、新技术、高效率等,似乎与乡村渐进式惯性发展有很大的差别,有违乡村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城市建设中的优势和成功并不意味着在乡村地区同样适用。但我们同时还不得不面对乡村数量众多、差异较大的现实,美丽乡村是广大乡村地区共同的愿景,它的建设发展没有某种固定的模式,需要激发社会各界的激情和更为广泛的支持,就需要尝试适合不同主体和需求的模式。乡村EPC模式不是洪水猛兽,只是乡村建设发展的一种尝试,只是一种方法手段,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如何针对不同的乡村地区进行适应改良,它不具备排他性,更不可能带来“运动式”的影响。

乡村的建设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和速度,在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建设方法上都与城市完全不同,EPC常常存在片面追求速度的情况,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并非易事,套用、滥用城市模式或者以城市的标准要求乡村都可能带来难以逆转的负面影响。乡村项目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一步到位,适当增加弹性和留白,给村民多留下一些獨立思考的时间和自我发挥的空间。

4.2 强调村民的参与与获得

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村民才是项目真正的使用者和决策者。在项目前期虽然通常会征求村民的意愿,但受传统观念、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眼光视野的局限,对公共事务的认知和参与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一定心理周期内看不到成效,很容易产生摇摆和动摇,通常村民参与的效果并不明显。而EPC项目一旦进入正式的施工阶段,村民就更难有话语权和建议权,村民如何真正参与到乡村建设发展中是需要共同思考的核心问题。

村民参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甚至从中直接获益。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的落实,赋予了集体和村民更大的权利,通过出让、租赁、入股等方式加强了农民对资源的实际控制权和主动权,从制度上确定和保障了农民的权益。一些地区探索出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多种组织形式,发挥的作用愈加突出,是乡村自治的一种体现,如果将村民协商议事决议作为工程建设的必备条件之一,将大大提高村民的决策权力。而如何从中获益,最现实也是最直接的是让村民参与到建设中来,鼓励村集体采取自营、合资等形式创建建筑、绿化、保洁、物业等公司平台,带动村民就业创收。

4.3 设计机构的转型与担当

目前EPC比较常见的有施工企业独立承担、设计机构+施工企业联合承担等模式,无论哪种模式,责任都具有可追溯性,责任单位必须对工程进度、质量和效果负责。从目前的经验来看,设计机构独立承担EPC的难度很大,尤其在融资能力、抗风险能力、采购施工队伍和经验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如何认知和用好EPC需要理性对待。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精神,政府投资工程要逐步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整合工程建设所需的投资咨询、工程设计、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项目管理等业务,为业主提供全过程、一体化服务。设计机构在EPC中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的要求高度契合,覆盖工程设计管理与现场服务管理,包含项目启动、策划、设计、现场技术指导、实物移交和资料归档等过程。譬如在项目可研或方案阶段,经常会出现业主对其自身需求也不太明确的情况,设计机构能为业主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合理制定目标计划;在施工阶段,设计机构是业主和施工方的纽带桥梁,能很好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为保障实施效果,通常也会承担部分监理的职责。专业化、一体化的服务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EPC能为设计单位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和人才储备。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担任志愿者,许多地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尝试,但就规划设计师来说,能长期固定坚持下来的还是少数,这可能也是某些地方不得不招聘职业乡村规划师的原因。客观来说,当前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规划设计从业者对乡村地区非常陌生,规划、建筑、景观、市政、道路等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不足,往往“大材小用”使不上劲或某一专业用力过度。EPC中的项目经理一般都具备丰富的设计、施工经验和现场决策、组织、沟通、领导能力,其团队通常需要常驻现场,对当地情况和工程项目非常熟悉,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能兼顾充当志愿者,专注地为当地提供技术支持。

5结语

乡村建设发展项目虽然面广量大,技术难度却普遍不高,但随着投资主体、方式的多元化,业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单体规模相对较小,相应的组织成本、管理费用反之增加,如果依然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也许效果只能差强人意。乡村EPC模式目前仍然是一种尝试,设计机构的付出与回报并不能完全成正比,需要有一定的情怀和担当,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乡村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

笔者所在单位在总结西部乡村EPC项目经验的基础上,还正在参与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EPC等项目的实践,东、西部地区既有共性,也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不断优化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建市〔2016〕93号)[Z],201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Z],2017.

[3]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关于开展工程总承包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7.

[4]刘小虎.设计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的思考[J].中国勘察设计,2013(10):53-55.

[5]何立华,林珊,李智慧.基于因子分析的EPC项目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建筑经济,2016(7):30-33.

[6]李剑锋,柯善军.EPC模式下对限额设计之思考[J].低碳世界,2016(6):224-225.

[7]戴冰武.美丽乡村建设的系统性思考——以山东省济宁市下辛庄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35(3):39-44.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7.03.010.

[8]李飞龙.黔南“落后乡村”改造与社会重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美丽乡村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