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开蓉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203-01
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基教一[2016]8号文件精神,本设计将红色文化与其周边其他相关文化元素融会贯通、巧妙利用各种资源和环境,带领儿童全面参与到参观、体验、野营、游戏、个人汇报、讨论和总结等活动中,实现“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的目标。
研学行的核心和依靠是“行”,红色文化研学行,重在“返璞归真”,重拾那些行动、重建那种感悟才能重构那份感情。这是本策划的命脉所在。
出发前前置课程《我要做个小红军》,引导孩子们了解整个研学行过程,作好准备。背诵毛泽东诗词《长征》等歌颂长征的诗篇。
1.第一天主体课程《不做石家军第二》
(1)在前往安顺场途中,引导员统一向学生介绍在安顺场要解决的问题:
安顺场记录了哪两个历史事件?
太平军和红军,分别在此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他们遭遇了不同的命运?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带领学员参观翼王亭和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向英雄敬献花圈,表达对英雄的敬仰、感激之情,表示将用自己的行动,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告慰先烈在天之灵。
(3)将学员拉到得妥镇,向磨西镇徒步进发,徒步两个半小时,大约行进十公里(从得妥到磨西10.8公里),最后到达磨西镇。途中引导员向学员讲解一切看到的事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依据随时看到的民居、生产、生活方式等,由引导员择有典型特征的事物,讲解当地风土人情、民族、民俗、宗教、禁忌、特产、山川(地质、地貌、河流、山脉、气候)、动物、植物、主要生产方式、主要生活方式、经济、建筑、典故、精彩地方话等,赞叹大自然的雄伟和美丽,赞叹不同从文风俗的独特魅力,赞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其间分组背诵毛泽东诗词《长征》。
(4)留下思考题:
怎样才能不做石家军第二?
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我们熟悉的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特色?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些独特的人文和自然风景?
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应该注意什么?
(5)引导员带领学员参观磨西镇,参观中要始终把握:感受民族文化,享受不同文化的精彩和内涵,把八十年前的破败茅草屋和现在的繁华、富饶、美丽相比较,感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成果,感恩先辈的艰辛付出。
晚上的磨西是个美丽、神秘、有情调的地方,非常值得夜游或组织团队搞些夜间活动,引导员应当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建议使用流水学习法,通过唤醒热情、培养专注力、直接体验、分享感悟四个步骤,完成如《动物肢体扮演》、《动物线索游戏》等与动物密切相关的游戏,把当地有的动物或植物资源,做成游戏内容;也可根据学员情况,开发军事主题游戏、对抗性质游戏、韬略游戏等游戏过后,要立即用适当的方式,促进学员立即分享对此活动的体验。
(6)随后安排整体露营,引导员带领“站岗”的同学轮换负责通霄值守。
露营是当年红军长征中为了避免骚扰群众,主要使用的宿营方式,这也是红军所“播种”的革命精神,是长征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激发了群众对红军的信任和支持。所以,整个研学行过程中,引导员和学员都整体露营,促进孩子们找到“真红军”的感觉,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对红军长征有更深切的理解,增进这些孩子对军队、对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认同、接受和爱。
2.第二天主体课程《徒步磨西古镇》
(1)带领学员“像红军过雪山一样”,以海螺沟冰川为依托,亲自到雪地行走四个小时,体验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徒步到达三号营地,体会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尝试寻找冰面湖、冰面河、冰裂缝、冰蘑菇、冰洞、冰桥等冰面景观。打开学员眼界和知识局限,让他们得到完全不同的自然现象的冲击,帮助孩子们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爱上这片美好的土地。
(3)中午在途中用自己带的自热米饭就餐,餐后将自己产生的垃圾随身携带,到有垃圾桶的地方统一投放。培养学员节约、环保、自律的意识和习惯。
(4)下午进入原始森林参观体验,体会红军在原始森林中的行进方式。
(5)全体乘车前往沪定,车上,引导员引导学员思考:
红军缺衣少食,长途奔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人困马乏,枪弹不足,凭什么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凭什么解放全中国?
长征精神是什么?
作为21世纪新一代学生,应该从红军长征精神中,汲取什么样的营养?
把这些精神的力量,如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交际、家庭关系中?如何运用到未来建设国家的活动中?
(6)天黑前到达沪定,安排野营。
(7)晚上,听沪定当地亲历居民讲述红军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的故事,分析为什么红军能够得到所有群众的支持,能够成功渡河、翻越大雪山,解读我们应当如何缅怀先烈,如何继承红军精神,如何爱党、爱国、爱家乡,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宁,把握良好的学习机会,时候准备着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3.第三天主体课程((飞夺泸定桥》
(1)组队参观沪定城区,到菜市场了解当地物产和生活方式,学员可以少量购买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增加对红色地区的感情,提升红色地区人民的收入,享用这些地区特有物产的美味、环保和安全,促使孩子们更热爱这个特产丰富的国家,如:苹果、核桃、柿子、柿饼、仙桃、樱桃、花椒等特产。
(2)徒步经过沪定桥,参观飞夺沪定桥博物馆,向英雄敬献花圈。
(3)系上安全绳从沪定桥爬过,返回沪定城,增强学员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
(4)过桥以后,在桥头探讨:
如果我是指挥官,我将如何指挥夺桥战斗?
1705年,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的人们,是怎样将沪定桥的铁索拉过河的?
沪定桥的铁索为什么经历百年不锈?
“飞”夺沪定桥的“飞”体现在什么地方?
本次研学行,通过三天的参观、体验、徒步、探讨和两个晚上的野营,促进学员理解太平军失败和红军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习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伟大奉獻,立志做个具有红军精神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全体成员徒步十公里,既良好体会当年红军雨夜行军的困难,又充分接触当地人文风情、深度接触祖国的大好河山。引导员和学员从沪定桥爬过,促进学员理解红军、热爱红军、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热爱现在安定团结的社会、珍惜现有生活和学习条件的人。这些活动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增强了学员吃苦耐劳的能力和坚毅刚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