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祥璋
学生管理制度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地执行,导致学生管理制度育人功能无法发挥,本文分析了学生管理制度无法真正执行的表现及原因,并在并再此基础上,提出建设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的科学路径。
学生管理制度在一个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不管是对学生成长成才,还是对学生管理工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三种作用:
1.1 指导性和约束性
学生管理制度规定了学生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以及做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因此学生管理制度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的特点。
1.2 鞭策性和指导性
学生管理制度一般体现为《学生管理手册》,一般学生入学时都会人手一册发给学生,或者摘选部分制度张贴在校园或者教室内,学生在校期间天天都可以看见,随时激励着学生要遵守纪律,勤奋学习。
1.3 规范性和程序性
学生管理制度对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成熟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是一个学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是学生管理团队的集体智慧,它指导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虽然学生管理制度在一个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得不到贯彻,最典型的情况是学校制定了一套学生管理制度,但是学生“不买账”,不良行为屡屡发生。制度的关键是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执行,学生管理制度的指导规范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本课题小组走访了泉州市的一些职业学校的师生,通过2个月的调研,终于找到出现学生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的原因,具体如下:
2.1 学生管理制度往往是学校单方面制定的,部分制度不够合理
比如一个学校分为南北校区,住在北校区的学生,不管刮风下雨都要步行到南校区上课,学校管理制度要求教师要提前三分钟开始点名,但是尽管如此,北校区的学生迟到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就是,从北区步行到南区上课路途确实较远,按照目前的规定,学生至少需要提前30分钟起床,所以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可以做到不迟到。
2.2 少部分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过于陈旧,不合时宜
在调研中就发现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手册,自2003年制定以来,一字未改,仍然在实行,部分规定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比如关于在校大学生未婚先孕的规定,现在国家和社会都已经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关于留级试读的规定,实际中教务部门早就已经取消,但是在学生管理制度,仍然写着相关的规定,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让学生对学生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产生怀疑,甚至影响到整个学生制度的执行情况。
2.3 缺乏专门的学生管理制度的宣传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不甚了解,自从《学生管理手册》发下来以后,就粗略翻过十来页就束之高阁了,如此学生便不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谈何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呢?
2.4 学生管理队伍未统一观念,导致缺乏执行力
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者一般是一所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由于学生管理队伍未统一思想,在调研中就发现不同辅导员对于部分条款的执行存在不同的观点,就导致在执行过程没有把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到位,“打折扣”执行,反而给学生造成错觉,不利于学生遵守学校管理制度,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成才和成长。
3.1 适当让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改变,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比较强。学生管理部门的思想也要不断更新、升级,能够采用更加民主、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环节,可以适当在部分学生代表中征求意见,通过学生和学生管理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可以制定出更加人性化、更受学生欢迎的学生管理制度,有利于今后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
3.2 加强宣传和引导
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以后,要加强宣传,建议在新生一入学,就动员学生学习《学生手册》,对于关键的内容,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介入指导和解释,学习之后要进行学习的网络考核,确保学习成效,而不能是“走形式”“过过场”。学生只有“懂法”,才能“守法”。同时,对于在学习考核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要能够给与精神和物质奖励。
3.3 及時修订、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
学生管理制度也要与时俱进,不合时宜或者已经不再执行的条文要及时更新,学生管理制度的更新也要制度化和常态化,比如每三年或者每五年学生处都要进行一次检查和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也要开放邮箱、微博等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使得学生管理制度常新,真正在学生管理中发挥作用。
3.4 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执行力”
制度的关键是执行,得不到很好执行的制度就没有价值,因此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执行力”是关键。学生管理部门如学生处等要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执行力,发现违法违纪情况,统一标准,按章办事,不得姑息和纵容,树立学生管理制度权威性和严肃性。
(作者单位:泉州华光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