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员凡 程婷
引言:在我国,有相当部分城市曾经依赖丰富的资源優势,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的枯竭,相当部分城市发展举步维艰。如何扭转这类城市的发展困境,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对于这些城市乃至整个国家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入手,深入阐述创新的作用,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创新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及典型特征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所以也有专家称此类型之资源型城市为“资源衰退型城市”。一般可使用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之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五年之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通常而言,会呈现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产业效益下降,随着产业所依赖资源的逐步枯竭,产业成本逐渐增加,如运输成本、获得成本的显著增加就是最明显的佐证;二是传统产业因资源的枯竭而不断呈萎缩状,但是替代传统产业的新产业尚未成型;三是因传统产业的萎缩,新产业尚未成型,地方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无论增速还是总量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地方财力薄弱;五是城市职工因上述几方面的原因收入水平较低,通常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振道路必然艰辛,为该类城市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促使城市经济转型,不但是我国该类城市面临的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2 创新理论略介
“创新”(innovation)是组织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学界对该词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它仅仅是相对于特定组织来说的某种新东西呢?还是某种挑战本领域主流思想的发展态势?它是达致某种最新权威水准的创造性活动呢?还是实践过程中的某种切实的变革?不管如何定义创新,对某个特定地域或组织而言,创新即是指“一切新的东西”,关于创新,有很多学者都从理论作出了论断,从而推动创新实践不断发展。
2.1 马克思的创新研究
早在1848年,他就清楚地看到了科学技术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并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关于创新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革命将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新产业部门的兴起必然引起科技进步;第三,强调持续技术创新思想。可见,马克思对于创新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不过没有将其作为专门课题加以研究而已。
2.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将创新作为一个专门课题加以研究,则是20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家的贡献,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出版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之后,又于20世纪30和40年代之交,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两书中进一步加以阐述,形成了独特的熊彼特创新理论体系。该理论深入探索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方法上强调发展观点和内在因素,坚持用动态分析替代静态分析,强调采用历史、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他认为,创新可以分为五种情况: (1)创制新产品;(2)采用新技术与新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发展和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新型组织。
2.3 曼斯菲尔德的模仿论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在技术创新与创新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变动的速度问题的研究,突破了把“创新”理解为是“自内向外”的活动的说法,从而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4 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场结构论
他们认为,决定技术创新有三个主要变量,即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垄断力量,而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则是介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状态之间的所谓“中等程度的竞争”的市场结构。由此出发,他们把技术创新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垄断竞争理论与“创新理论”之间的关系。
2.5 舒尔茨的制度调整论
他认为,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所导致的对研究和教育的投资的提高所致,因此,伴随人的经济价值提高而做出的滞后性的制度调整和制度创新,实际上也就是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所做出的滞后性反应。
2.6 诺斯的制度创新论
他们指出,由于市场规模、生产技术等发展使某些集团预期改变旧的制度安排会获得某种潜在的利益,因此,他们就会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实现后,就会出现新的制度均衡。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兴起和衰落引起经济增长的繁荣和衰退。
3 创新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作用
3.1 创新有利于推动市民理念的变革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某特定时期,由于其所依赖的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为某特定矿产资源,如高岭土、煤炭等,无需其他努力,地方经济即能有相当速度的发展,市民收入水平不管存量还是增量,都处于较佳水准,如此,在这些城市,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市民,“进取精神不足,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处世理念盛行,直接导致了城市经济的萎靡。如何解决这种不利状况,创新生产模式与组织构架,用新的制度规范倒逼人们行为的改变,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理念。
3.2 创新对于推动新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2012年开始,我国服务业超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标志着我国进入服务经济新时代、质量经济新时代。2014年中央做出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从经济表现看,新常态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经济增长速度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5%—8%的中高速增长,二是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从低端转向中高端升级,逐步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从发展动力看,新常态的本质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从当前大环境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要跨越式发展,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无能为力,必须大力发展新经济,如何发展?从技术角度、制度角度、行为角度努力,但每一个方面的突破,都离不开创新这一利器。
3.3 创新能推动市场成熟
从经济学理论视角看,创新是把科学技术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行为、活动和过程。科学技术的市场化,对于推动市场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场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竞争度,一个缺乏竞争的市场,是没有生机与前途的市场,而市场的缺乏或不成熟,是妨碍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之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新的几大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瓶颈有极高的契合度,从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欲摆脱发展困境,走过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根本不具有可行性。选择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瓶颈的突破,应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不二选择。
(作者单位:1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2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