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克利
巴利语(Pāli)是一种古老印度俗语,属于印欧语系。从印欧语系来看,它有一个语族称作“印度伊朗语族”,这语族包括了两大语支:(1)印度雅利安语支(Indo-Aryan branch);(2)伊朗语支(Iranian branch)。至于印度雅利安语支,通常被分派为上古、中古以及新近。而巴利语约被语言学家按照早期巴利佛典诞生的时期排在中古印度雅利安语。首先描述上古、中古印度雅利安语的分裂概况。
1.上古印度雅利安语
最早的是“吠陀梵语”(Vedic Sanskrit),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吠陀梵语后来慢慢发展为“古典梵语”(Classical Sanskrit),而古典梵语与中古印度各种土语是共存的。
2.中古印度雅利安语
中古印度雅利安语又被称为“俗语”(Prakrit),可分为3个阶段:
2.1早期(约前6世纪至前3世纪)如巴利语、古半摩揭陀语、阿育王俗语、犍陀罗语。
2.2中期(约前2世纪至7世纪)如马哈拉施特拉俗语(Māhārā??rī)、索拉塞那俗语(?aurasenī)、毗舍遮语(Pai?ācī)、摩揭陀俗语、半摩揭陀语、尼雅俗语、僧伽罗俗语、混合梵语。
2.3晚期(约7世纪至15世纪)如阿帕伯朗沙语(Apabhra??a)。
关于巴利语的起源,具体分为:(1)主张巴利语起源于印度西部的学者;(2)主张巴利语起源于印度摩揭陀的学者。无论是哪一种学说,都可以认定,巴利语是古老的,其原始时期为阿育王时代之前,即约公元前 273 年之前。
本文通过对巴利语与其他古代印度伊朗语言的语法比较,发现巴利语中拥有4种特殊保留形式:
1.古老印度伊朗语的形式
巴利语中idha(常表达“这里、此世”的意义,此外还使用iha),但在吠陀及古典梵语中使用的是iha一词。则阿維斯陀语(Avesta,属于东伊朗语支)还使用idha的例如Vendīdād第 3章 27条中。此外,idha 也出现于犍陀罗语(如犍陀罗本《法句经》中)、混合梵语(如《大事》中)、索拉塞那俗语以及摩揭陀俗语。基于语音学上的变音的理论,可以认为idha的起源应该早于iha。这显示出巴利语的idha应该是保存了从上古印度雅利安语之前的某一种古老印度伊朗语(Proto-Indo-Aryan language)的形式,后来中期俗语进一步袭用此词。
2.吠陀梵语的形式
吠陀梵语中与古典梵语有一些不同的语法。不过吠陀梵语的有些特殊用法还保存在巴利语中的,而似未见于其他俗语。
2.1使用?字母
吠陀梵语的单词中,使用?字母,而在古典梵语中不再使用?这个字母。在古典梵语,?都变为?如《梨俱吠陀》第10章85节18颂中的krī?anta-(√krī?,玩;现在分词),这一词在古典梵语用的是krī?anta-(√krī?)如《妙法莲华经》第3品94颂中。但巴利语中还是用?的例如《律藏》第1册275页(本文所参考的巴利文献版本为巴利圣典协会)中的kī?anta-(√kī?,在巴利语此词中r脱落)。
另一例子如《梨俱吠陀》第10章121节5颂中的 d??ha-(巩固),这一词在古典梵语用的是d??ha-如《博伽梵歌》第9章14颂中。但巴利语中还是用?的如《经集》第58页中的da?ha-(在巴利语此词中?变成a) 。
2.2 -a词干的复数、具格结尾为-ebhi?
吠陀梵语中出现-a词干的复数、具格结尾为-ebhi?,而在古典梵语都变为-ai?例如《梨俱吠陀》第10章82节5颂中的devebhi?(天神;阳性、复数、具格)。这一词在古典梵语用的是devai? 如《摩诃婆罗多》第1章71节16颂中,但巴利语中可以用devebhi(在巴利语中?脱落)。
另一例子如《梨俱吠陀》第10章125节5颂中的mānu?ebhi?(人;阳性、复数、具格),这一词在古典梵语用的是mānu?ai? ,但在巴利语中可以用mānusebhi(在巴利语中?变成s,且?脱落)。
在巴利语中,-a词干复数、具格结尾为-ebhi出现的较多例如《律藏》第4册 204页中的 ariyebhi(圣人)、《中部》第2册64页中的vatthebhi(布料)、《经集》第81页中的brāhma?ebhi(婆罗门)等。
2.3 -a词干的中性、复数、体格结尾为-ā
吠陀梵语中出现一些-a词干的中性、复数、体格结尾为-ā,而在古典梵语中则皆为-āni例如《梨俱吠陀》第10章90节 3颂中:pādo asya vi?vā bhūtāni tripādasyām?ta? divi(他的四分之一为一切生物;他的四分之三为不死的,存于天上)。引文中vi?vā(一切;中性、复数、体格)这一词在古典梵语中使用的是vi?vāni(修饰bhūtāni)。在巴利语中,-a词干的复数、具格结尾为-ā也出现一些例如:《中部》第3册272页中的rūpā(色;中性、复数、体格)、《法集论》第5页中的cittā (心;中性、复数、体格)。
2.4使用dharman或作中性的dharma
据Monier Williams所编的《梵英辞典》,dharman(法;中性)古老于dharma(法;阳性)。在吠陀梵语中,作中性的dharma出现得较多例如《梨俱吠陀》第10章90节16颂中:yaj?ena yaj?am ayajanta devās tāni dharmā?i prathamāny āsan (天神们以祭祀献祭祀,这些就是最初之法)。引文中dharmā?i(中性、复数、体格)到了古典梵语中仅使用作阳性的dharma即是dharmā?(阳性、复数、体格)。然而早期巴利文献中仍出现作中性的dhamma(巴利语此词中r变成m)如《法句经》第23页中的dhammāni(中性、复数、业格)。
3.其他俗语的形式
在巴利语中,一般-a词干的阳性、单数、体格结尾为-o,而-a词干的中性、单数、体格结尾为-a?,但出现一些 -a词干的单数、体格为-e。
3.1早期巴利文献
(1)《长部》第1册 53页:natthi attakāre, natthi para-kāre, natthi purisa-kāre(无自业得报,无他业得报,无丈夫业得报)。引文中attakāre、parakāre、purisakāre都作为-a词干的阳性、单数、体格,一般则该用attakāro、parakāro、purisakāro。
(2)《经集》第41页:vanappagumbe yathā phussitagge ...(正如树丛上鲜花盛开…)。引文中vanappagumbe、phussitagge 作为-a词干的阳性、单数、体格,一般则该用vanappagumbo、phussitaggo。
(3)《本生》第6册265页:ke gandhabbe ca rakkhase nāge ki?purise ca mānuse, ke pa??ite sabbakāmade ...(乾闼婆、罗刹、龙、紧那罗、人以及智者,谁会给予一切贪欲…)。引文中ke、gandhabbe、rakkhase、nāge、ki?purise、mānuse、pa??ite、sabbakāmade 作为-a词干的阳性、单数、体格,一般则该用ko、gandhabbo、rakkhaso、nāgo、ki?puriso、mānuso、pa??ito、sabbakāmado。
据诺曼(K.R. Norman)所著的“The dialects in which the Buddha preached”一篇,这种形式是半摩揭陀语的特点之一。对于此情况,主张西部起源说的学者认为,巴利语是由半摩揭陀语译成的印度西部方言,在翻译时残留了半摩揭陀语形式的结果。而主张摩揭陀起源说的学者认为,巴利语中的这种语法形式应该受到了古半摩揭陀语的影响。无论是哪种学说,“-a词干的单数、体格为-e”这种形式都是来自古半摩揭陀语的。
3.2晚期巴利文献
《论事》中许多地方使用-a词干的单数、体格结尾为-e例如《论事》第26-28、119-120、159-162页:esese eka??he same samabhāge tajjāte(那些为一义、平等、 同类、等族)。引文中ese、eka??he、same、samabhāge、tajjāte作为 -a词干的中性、单数、体格,一般则该用eta?、eka??ha?、sama?、samabhāga?、tajjāta?。
该文献是在阿育王时代产生的。据E. Hultzsch所编的《阿育王铭文》(Inscriptions of A?oka),阿育王的石柱及岩壁敕文中出现了许多-a词干的单数、体格结尾为-e,尤其是在石柱上及印度东部发现的伽尔尸(Kalsi)、塘里(Dhauli)、罗钵那(Rūpnāth)的岩壁上。因此,巴利语中的此种语法形式除了古半摩揭陀语的影响之外,该是受到阿育王俗语的影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巴利注释中“ ese(se) eke eka??he same samabhāge tajjāte”这一段出现了至少7处如《中部注》第1册24页、《相应部注》第2冊254页、《增支部注》第1册71页等。这可以认为在5世纪觉音等撰写注释的过程中,引用了《论事》中的该段作为一种固定表达。
4.古典梵语的形式
在巴利语中,一般-a词干的中性、复数、业格一般为-āni。不过一本注释中,出现了觉音用-a词干的中性、复数、业格结尾为-e如《法句经注》第1册9页:bhikkhū tassa akkhī paggharante disvā “kim eta? bhante”ti pucchi?su(比丘们见他的双眼流出泪,曾经提问:“尊者,这怎么样?”)。引文中paggharante(√ghar,流出)作为-a词干的中性、复数、业格,一般则该用paggharantāni。在其他俗语中,未发现-a词干的中性、复数、业格结尾为-e的例子。此处paggharante修饰akkhī(眼睛;-i词干的中性、复数、业格),虽然巴利语无双数,但akkhī这词确实是指双眼。在古典梵语中,-a词干的中性、双数、业格结尾确为-e例如《鸠摩罗出世》第4章2颂中的vilocane(双眼;中性、复数、业格)。据说,觉音本人还精通梵语,从锡兰回印度之前也曾为当地比丘们讲解梵语经典。因此,此种语法形式可以认为是巴利语受到了古典梵语语法的影响。
总体来说,虽然巴利语被按照巴利佛典生产的时期而排在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但通过本文的研究,巴利语起源时期可推测到上古印度雅利安语之前(古老印度伊朗语)的时代,仍处于古典梵语时期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