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琬玥
在我国古代文学教育工作中,了解古代文学教育的特点,不仅是为了总结古代文学教育经验,为古代文学教育的优化提供指导,而且也是为了发现古代文学教育不足,为古代文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依据。为此,本文围绕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特点,从古代文学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做出了论述。
1 古代文学教育目标的特点
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推动教育对象知识的丰富以及人格的完善,而教育人、培育人则是这些教育活动所具有的根本目标。当然,不同的教育活动在教育目标方面所具有的重点也呈现出了差异性,如一些教育活动偏重于教育对象知识的积累,而一些教学活动则偏重于教育对象人格的完善。那么,从我国古代文学教育来看,教育目标更偏重哪一方面呢?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古代文学教育曾经出现了片面强调文学工具性的倾向,即在古代文学教育中,古代文学知识被当做基础工具,强调对古代文学所包含的情感、思想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并向数学公式一样灌输给教育对象,在此过程中,我国古代文学中所包含的哲学元素、历史元素以及文化元素则被忽略,针对古代文学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学习活动都仅仅停留在语言分析层面。之后,强调人文性的古代文学教育观开始出现,这种教育观念与强调文学工具性的倾向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特点,即重视挖掘古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底蕴,并认为过于强调语言教学会导致学生的现代语言能力发展受限,因此,古代文学教育需要重视彰显人文性,而针对文言文所开展的分析不宜过多。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方面来看,早在先秦时期,教育家孔子就针对教育目标做出了较多的论述,他人为教育应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活动需要以人文教育为主,也需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将这种思想迁移到我国古代文学教育当中,则可以理解为我国古代文学教育并非是针对文学内容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而是使用古代文学内容为媒介开展的人文教育活动。这种传统的文学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当今古代文学教育目标的设定,还影响着我国文学领域中的文人创作,如西方文学重视通过语言内容、语言技巧来彰显作者个性,而中国文人则往往重视直抒胸臆,强调人格修养与文学创作的融合。由此可见,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来看,强调人文性的古代文学教育观更具有说服力,而围绕这种教育观所设定的教育目标则更具科学性。然而,无论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应试都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现象,因此,仅仅重视人文教育与伦理型人才的培养而忽略知识传授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则难免会大致学生无法跨越应试关。在此背景下,我国古代文学教育目标呈现出了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折中的倾向,即人文语言知识分析与人文思想挖掘同等重要,伦理性人才培养与理论型人才培养需要融合的观点。不得不说,基于这种观点所设定的古代文学教育目标,更为符合我国古代文学教育环境和教学实际,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
2 古代文学教育方法的特点
在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发挥着指导性。然而,由于不同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存在差异,或者是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受到限制,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会体现出差异性。当前,一些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而也有一些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推动古代文学教学发展实现现代化发展。
在古代文学教育活动中,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强调教学的组织、教师的传授、学生的反复的联系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具体而言,依托这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教学流程主要具有以下表现,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然后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做出论述,再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做出分析,随后围绕抄写与背诵布置课后作业。这种教学方法很好的适应了应试教育,但是却忽略了我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对人文性的重视。另外,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古代文学教育活动中引入了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如充分利用多媒体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展现,促使古代文学教育内容呈现出直观性的特点,通过使用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完成对古代文学知识的自主建构。虽然传统教学方法在古代文学教育中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但是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所具有的价值也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与此同时,现代化教学方法是古代文学教育活动中的发展趋势,也成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共识。
事实上,所谓的传统的教育方法中的“传统”,并非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传统”。如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中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强调适时启发以及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显然适合所谓的传统教学方法具有鲜明差异的。相对而言,反而是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体现出了较强的契合性。那么,在我国古代文学教育工作中,是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我国古代文学教育向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回归,还是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僵化的交流流程开展古代文学教学工作,则成为了我国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此方面,笔者认为,教学方法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阶段以及教学内容的差异来选择,既然我国古代文学教育强调人文性与知识性的并重,那么传统教学方法自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空间,为此,我国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在日常教学中重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并在学生开展知识复习、巩固以及应试冲刺阶段适当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出不同教学方法所具有的不同优势。
3 古代文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特点
在我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良好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然而,受制于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教师工作符合,教师虽然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好知识灌输者的角色,但是却难以扮演好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具体而言,教师之所以难以发挥出教学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并没有充足的自我充电时间。虽然大部分教师都对古代文学教学在学生成长方面的价值持有认同态度,但是这些教师却又面临着较多的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每周工作时长在70个小时以上的教学工作者不在少数。在此背景下,教师不仅没有时间对新的教学方法做出学习和思考,而且也无暇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學习动态;其次,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工作压力,与教学管理机制中“管理出成果”的理念具有紧密关系,而当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管理、课堂管理方面是,教学工作也就会呈现出形式化倾向,也正因为如此,没有哪位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准备中做到像公开课、精品课的准备一样。另外,师生关系难以得到有效改善不仅是因为教师面临着较大工作压力,而且也是因为学校考评体制存在着一定缺陷。如在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成绩、升学率是考察一位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在这种考核标准下,许多教师产生了“为稻粱谋”的实用态度,并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倍增。由此可见,解放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提升我国古代文学教育成效的必要路径,而在此过程中,对教学管理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做出改革,对教师地位、待遇进行改善,促使教师从“讲”师转变为“导”师,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起和谐的关系,都是十分关键的内容。
4 结语
我国古代文学教育对于提升学生文学知识储备、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发展、陶冶学生精神情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国古代文学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我国古代文学教育所具有的特点,针对我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对古代文学教育目标做出调整、教学方法做出合理选择,并对教育环境以及师生关系做出有效优化。在此过程中,树立人文性与知识性、理论型人才与伦理性人才培养并重的教学目标,构建起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在解放教师、优化古代文学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提升我国古代文学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作者单位:青岛市第六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