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雯
众所周知,高中政治课是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但是受到会考和高考的影响,政治课并不能给学生以淋漓尽致的德育教育。高中政治校本課程的存在弥补了国家统编课程的不足,它能更好的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以扬州市XX学校为例,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笔者所在的学校2004年建校,距今已有10年历史,虽然时间不长,但在中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本市赢得较好的口碑。自2008年开始,学校开设校本课程,从最初的8门科目,发展到现在的25门科目,校本课程的开发凝聚着教师的心血。但是,因为开发的时间不长,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扬州市XX学校校本课程不足和遇到的困难
1.高中学习任务重,小高考和高考的压力大,教师、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我校是一所民办高中,生源质量不佳,但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却很高。如何在现有生源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低进高出”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关乎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问题。会考和高考要实现学校的每年都在增加的目标,教师和学生的压力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自然而然重视考试科目,很多学生把校本课程当成活动课来上,是学习之余的放松,自然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知识和能力得不到提高,有悖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同样,教师的考核是和会考、高考挂钩,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很难集中精力认真从事校本开发,所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没有得到很好地保障。
2.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课程理念理解不清,导致课程开发的方向不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表现,既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显示学校的实力和水平,得到了各个学校的充分重视。但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重视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的现象,特别是为了迎评,为了学校的考核,这是对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
3.学校硬件设施达标,软件条件跟不上。作为一个建校才10年的中学,我校从建设之初到现在,一直得到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学校的硬件设施在本市是最优的,但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年轻教师占多数,虽然有工作的激情,但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尚需提高。调查表明大中城市重点学校能较有特色的开发出自己的校本课程。而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以及落后地方则力不从心。学习资源、师资结构、人际环境、学校条件等诸因素都有着重要影响,这其中师资力量的不足是制约校本课程发展的瓶颈。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主体,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1.课程容量与课时安排应适应学生的需要。
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对学校来说,应该加强校本课程的总体规划,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也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内容种类应该多种多样,在数量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感兴趣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有压力。同时在课程容量上要有所缩减,让讨论和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在课时安排上,国家课程设置方案中要求中小学的校本课程每周为2-3节课,以每周两节课为宜。
2.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课改理念。
政治的校本课程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的理念,除此之外,还要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即要落实“三个考虑”: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社会的发展、考虑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所以,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用于编写统一的校本教材,这种做法无疑是得不偿失的,一般只要求学校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计划、方案,每一门具体校本课程的课程纲要和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等即可。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传统的国家课程教学思路,不对基层学校提出编写校本课程的统一要求,更不要把这个作为学校评星、考评的重要依据;学校不能只把校本教材作为成绩的唯一的呈现方式;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开发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不能认为编写教材是自己的主要教学成果。
最后,笔者认为,好的校本课程应该是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本校的高中政治校本课程,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历史知识,今后可以联系地理、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这样的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必然受学生的欢迎。另外,校本课程在开发时,一定要结合的当地的乡土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这种接“地气”的校本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这样的课程应该是下一阶段的开发的重点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扬大附中东部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