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升 姚敏茹
在不断发展的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去适应潮流,尤其是适应移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载体的快速发展,适应青少年群体信息接受方式、人际交往模式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思路内容、优化载体运行机制,是当下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针对影响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因素,本文探讨如何基于SNS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优化,树立“人本观念”,重视“人际互动”,凸显“人文关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升级,移动互联网开始迅速普及。网络互动模式的发展也经历了从BBS到BLOG,再从BLOG到SNS,逐步实现了社会信息的网络化、个人信息的网络化以及人际关系的网络化。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群体始终是主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如何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当下需要探讨和解决的。
一、SNS释义
SNS,可以理解为社会性网络服务,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是一种互联网应用服务,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服务。这类服务是提供用户的各种联系、交流方式,例如电子邮件、即时消息服务等。SNS的另一种常用解释为“社交网站”,基于社会性网络思想而建立的网站就是SNS网站。六度理论(六度分离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是社会性网络的理论基础的来源之处。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离理论,按照此理论,不断放大的每个个体社交圈,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的早期理解。
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表示大脑认知能力限制了特别物种个体社交网络的规模。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为148人,这是在人类智力的一个范围内的数字。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这就是著名的“150法则”。简而言之,就是每一个人身后,大概有150名的亲朋好友。如果赢得了一个人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1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得罪了一个人,也就相当于得罪了150 个人。快速积累人脉资源,扩大人脉关系网的捷径就要人接触不同的人去赢得对方的好感。
根据“六度分离理论”和“150法则”,SNS就是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其中方式之一,并不是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 “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还远远达不到SNS真正的含义。例如贴吧、驴友网、人人网等等,都在“SNS”的范畴内。
二、影响有效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1、主体因素
(1)教育主体认识不足
教育主体对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其战略性前瞻性认识不到位,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缺乏积极应对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还没有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教育主体由于思想認识不到位,对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力量配备、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很多地方缺乏专业人才,教育缺乏基本的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境地。
(2)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没有一只强有力的高素质的团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不会太好。教育主体对青少年上网引导不力,很大原因是由于教育主体自身能力所限,对于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会操作、不懂维护,网络意识淡薄。着重培养一只具有着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熟悉,对网络技术能有效地掌握、对网络文化特点要熟悉、能够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3)教育内容方式单一
近年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信息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门化、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规范化、教育时间集中化、教育客体被动化的“单向灌输型”的教育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就教育内容而言,目前的政治理论课教材高度抽象化,难以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相整合,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也将会很难实现。
(4)建设管理缺乏规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之处是:指导、规范、协调和管理不统一,资源不能实现互通互联共享。目前,不同程度地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许多网站,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层面还缺乏规划整合,资源共享不够,整体效能尚未实现最大化。不同地区、部门、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之间还缺乏统一的协调,彼此的信息沟通、信息链接不够,资源不能共享,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5)平台创新能力受限
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在网站建设的定位和思路上,有的网站不够明确,网站的结构和内容不够清晰。在网站的内容建设上,有些网站内容不够丰富,更新不及时,网站内容陈旧,有些网站只有一些静态的页面,缺乏互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在网站栏目的设置上,有的网站安排不合理,主次不分明。在网站的管理维护上,一些网站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缺维护的现象,有些网站访问速度慢,甚至无法访问,有些网站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都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加以解决。
2、客体因素
(1)心理需求
心理学认为,由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共同制约决定着人的行为动力。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自己的需要,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是动机。有了动机,人类才会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而人某种需求会引起人的动机。有需要心理就会有不安和紧张的情绪,就会转变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它驱使人选择目标,并进行实现目标的活动,以满足需要。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关注其心理需求。
(2)年龄差距
年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的标志,而且还是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能力、思想政治品德成熟的重要参数。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大的越成熟。既然人内在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年龄,那么,在教育活动中应区别对待处在不同年龄层次上的对象。从客观环境讲,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不同,以及青少年自身主观的努力,对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发展不同,导致了青少年在不同年龄层次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作为个体,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心里素质、知识素养等主观条件的不同,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有着不同的理解。那种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客体进行“一刀切”“一锅煮”的作法,不仅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反而使人產生反感。
(3)地域差别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城乡差别大,而且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更大。形成教育客体不同层次的特点是跟地域上的差异有着大的关联。比如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的教育客体,思想敏捷、信息量大、新观念接受能力快、思想内容丰富多彩。相对而言,在经济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下的教育客体,思想闭塞、信息量小、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反映迟钝。因此在实施教育时,要根据地域环境的差别来分清层次,区别对待。
三、基于SNS社交平台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基于SNS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与现实性
(1)多元化传播手段,适应网络发展新特征
SNS社交平台融合了传统的BLOG、BBS、电子邮件、即时聊天等形式,同时又添加了各种应用程序,融合了传统网络的优势,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质的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建构基于用户需求的综合化服务平台,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文字与对方交流,还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照穿到平台上去,自己喜爱的东西与大家共享,还能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自己的生活近况及生活感悟等都可以通过平台让朋友更加了解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有效利用SNS社交平台的多元化传播手段,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实现与教育客体之间平等的交流,这样更有可能了解到教育客体的真实想法,取得对方信任,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避免空洞说教,在彼此的交互中实现教育。
(2)主动式传播体系,增强教育实效性
SNS社交平台虽然是在线交往的虚拟社区,但它们绝非远离现实社会的“海市蜃楼,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社会,还原现实社交关系的网络平台。众所周知,社交网站的社交基础是好友和熟人社交圈,无论什么样的用户,构建网上平台都必须以自己原有的现实社交圈。很多人都是通过SNS社交网站找到了长时间不联系的好友,然后彼此开始增加联系的次数,慢慢的熟悉度会增加,感情也会加深,社交网络文化的人缘基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体现的淋漓尽致。此外,社交网站的平台也是开放互动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认识的人找到需要的人,通过圈内搜索朋友介绍加为好友或者加入群组的方式,与朋友的朋友甚至陌生人建立连带关系通过信息的分享,扩大交际圈。基于SNS社交平台开展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也变得多样化,面对教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做到随机应变,及时正确引导教育客体。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这就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架起另一座沟通的桥梁,形成促进交流的另一途径,能够更加及时、便捷的进行互动,更重要的是使二者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创造出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氛围,不会因教育主体居高临下的姿态,而让教育客体产生抵触心态及反感情绪。
(3)真实的人际关系,确保教育针对性
早期的网络BBS、BLOG,用户会把自己的真实信息隐藏起来,用一个个符号来代替。这种做法是可以保护个人隐私,但也让人与人的信任感减少了,增加了对网络信息的不真实感。SNS社交平台不同于传统网络,基本网络情境须为实名制,主要特色表现在以拓展用户的现实社交圈,以鲜活真实的姿态出现的用户,会增加彼此交往的信任度,个体之间的亲密感也会随之加强。可以从一个侧面使我们更为容易、更为真实的了解到人们的思想动态。在SNS社交平台中,人们会针对一些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或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讨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毫不保留的表达自己的心声。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与分类汇总,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对策,达到教育目的。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反映社情民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及推动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占据着很大的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日渐重要,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扮演者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具创新活力的新领域。同时必须看到,现阶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在一个摸索阶段,必须不断的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增强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