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巴次仁
摘 要:德育教育是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重要功课之一,也是民族地区高中班主任的一大功课之一,它不仅对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语文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学生有其自身所具有的实际特点,以藏族地区的高中学生为例,本文将对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进行初探。
关键词:少数民族;德育工作;高中学生;策略
引言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质量的德育工作,不仅有助促进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藏族地区为例来阐述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
1 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意义
以藏族地区为例,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所具有重要性意义以及对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各相关工作,越来越重视,使得藏族地区的各高中院校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均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其中,基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因此,想要使其可以于未来进行更好的生活以及发展,就需要对其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1]。
2 德育工作中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各高中院校办学理念的深入贯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其通常需要对学校下发的各种任务及教学目标等,进行积极的配合。同时,班主任也是促进高中德育工作以及班级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主体之一。所以,在对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实施具体的德育工作时,需要注重创设起完善的班級管理及组织体系,以少数民族学生所具有的实际特点等为基础,以促进其实效性充分发挥为目标,再实施具体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有助于与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之间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大幅度提升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德育工作的质量,以及高中生的德育成绩。
3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德育工作初探
3.1案例分析
以藏区高中生王小林的事件为例:就读于藏区高中三年级某班级的学生王小林,性格较为活泼,常与周围同学打成一片,也爱好各种运动,但是他却有个缺点,就是脾气尤为暴躁。例如,在一次政治课中,由于他的水杯突然掉到了地上,他想要立即捡回,可老师以正在上课为由并未允许。结果一气之下,王小林便摔门而出,逃出了正在进行的课堂。事后,在班主任的教导下,王小林对自己的行为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写了长篇的检讨,同时向政治老师以及其他同学道了歉,解释了自己不尊重老师并非出于本意,而是一时的头脑不清晰,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所导致的。一次的反省似乎并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在不久以后,王小林又出现状况了,他与其他几名同学因为篮球赛而逃课了,逃课事件发生之后,班主任又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谈话,但王小林同学依旧未对自身的错误进行深刻反省,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依然屡次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3.2工作反思
基于上述王小林同学的情况,他的班主任在对其实施具体的德育教育时,需要注重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力求可以与王小林之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对周边藏区学校的调查显示,与王小林状况类似的学生比比皆是,在现如今的高中校园中,此类问题屡次发生,其普遍原因是由于德育教师的轻视或忽略,使得学生自身缺乏信心,进而无法拥有充足的安全感。因此,班主任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首先可以通过对其性格特点、心理特征,乃至从他的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去探寻原因,只有找到学生是为什么会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对该类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导。其次,在具体的德育工作开展中,班主任要对这类问题学生表示出充分的尊重,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向其敞开心扉,才有助于促进此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自信心提升,同时,也可对周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高中生正处于叛逆时期,很多学生是不吃训话这一套的,但如果以朋友的方式去与他们平等相处,则可收获到不一样的效果。还有,每一个学生所展现的一些性格特点,都是长期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熏陶下养成的。学生的很多习惯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到改善,加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小所接受到的教育也层次不齐,对教育的领悟程度自然也会不一,因此需要班主任老师多一些耐心,陪伴他们成长,等待他们成长,在长时的学校德育教育熏陶下,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各种毛病总会有得到改善的一天。所以,班主任老师在具体开展对民族地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时,不可操之过急。总之,德育教育对高中学生更好的实施自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班主任在具体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得不不断反思,累积经验。
4 结论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所具有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们因为民族信仰问题,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各高中院校的班主任应注重通过将自身职能良好发挥出来,并以学生实际特点为基础,实施德育工作的方式,促进相应地区德育工作整体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闫春花,吴世佳,许小梅.信息化视野下“三位一体”高中德育新机制的调查研究——基于广西梧州部分高中受访者的调查[J].数字教育,2017,3(01):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