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密
摘要: 在现代小学教育不断朝着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其课堂教学效果已经成为了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方面。新课改政策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了运用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性。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应用原理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本文就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129(2018)09-0184-01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rimary education towards quality education, mathematics, as a basic course in primary school,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department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policy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main application principle of the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s to create a suitable problem situation for students, and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explore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the situation,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discussions on the related contents of the problem oriented teaching mode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Key words: primary mathematics; problem oriented; teaching mode
前言:數学是小学阶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正在不断完善,教育深化改革也正在进行。这样的教育发展趋势为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小学数学教育目标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1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科学认知
识产生更深的理解,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并能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启发点,使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进行深入思考[1]。例如,教师讲解到“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在会儿班上为学生写出几组不同的分数,让学生思考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其数学思维不同,有的学生选择通分,有的学生选择约分等方法。
其次,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情境当中,使学生能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例如,教师讲解到“因数与倍数”这个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发一些长方形的纸片,教师让学生扮演装修工人,纸片代表瓷砖,如果利用这些“瓷砖”铺成正方形,那么如何拼接能得到最大边长和最小边长呢?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思考数学问题的活动当中。
2 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问题的策略
2.1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是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前提。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将知识重点和难点总结下来,将其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结合,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与探究价值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例如,教师讲解到“圆柱与圆锥”这个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在已经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而如何分析同底同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又是一个重要的探究点。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2.2教师引导。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了解问题的含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回答情况,以比较简单的问题作为着手点,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解数学问题[2]。这个教学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3分析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教学情境中得到启发,并逐渐投入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当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与数学知识具有密切的联系,使教学情境成为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有效工具。例如,教师讲解到“圆柱与圆锥”这个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个圆锥体,并告诉学生,这个圆锥体是一只小蚂蚁的房子,今天小蚂蚁要邀请一些朋友到家里来聚会,但是不知道自己的房子能容得下多少朋友,请学生帮助小蚂蚁计算一下房子的体积。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数学问题当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上。
2.4确定问题。确定问题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该问题涉及到哪些知识点,与那一章节的内容相关以及能运用哪些知识去解决。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确定问题的环节做出的思考[3]。例如,教师讲解到“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部分的内容,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设计一道问题“一个长方体的长为8厘米,宽是长的二分之一,高比宽多2厘米,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应该分析得出,先分别计算出长宽高的数值,再分别求解三个面的面积,最后将三个面的面积分别乘以二再相加。这个环节对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原理与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并按照设计问题、教师引导、分析问题研究以及确定问题的过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本文对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展开的一系列讨论,希望能为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问题导向,信息时代见成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4):217.
[2]赵素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7(06):235.
[3]洪银勤.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J].现代交际,2016(0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