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吕萍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人才所产生的弊端,提出“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培养”的创新教育理念,对培养目标、传统育人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推进我国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个性化;卓越人才;培养研究
1 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育“三会一懂”的高素质卓越人才
新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使社会工程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对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需求也是各式各样、不断变化的。结合社会需求,针对学生本身的个性,确立培养“三会一懂”的综合素质卓越人才。即会分析(会熟练应用工程类专业应用软件进行问题的分解、剖析);会施工(能够在专业领域内担任施工技术负责人);会测绘(掌握工程类主要的仪器设备,并能够在实际中进行一定的修正);懂管理(知晓并能够在项目中合理管理工程人员)。力求能够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应用性强的一线领军的卓越技术人才。
2 改革传统授课模式,实施“一主一辅”教学模式
2.1精选学员,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在学生入学时由专业班主任对“有想法”的学生进行面试,优先选择一批高考成绩优异并对未来有规划的学生,成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验班。考虑到学生培养质量问题,每个班不应超过15人,并由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直接解决学员们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2.2采用“1+2+1”的教学模式,明确学制任务
采用“1+2+1”的教学制度,“1”指在学生入学第一年进行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爱好对未来进行规划,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避免以后没有目标的盲目学习。“2”指在大二和大三学年学习更加专业的基础知识,修满所需全部学分,在此基础上根据爱好参加至少两项国内外举行的相关赛事。“1”指在大四学年到生产实习单位进行现场践习一年,并在践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前充分认知企业、认知专业、认知自我,并且在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专业工作,避免与企业需求人才脱节现象发生。
2.3创新考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经济全球化、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紧靠个人力量已无法胜任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仅依靠考试来衡量学生优劣的考核方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无法满足当今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基于此原因,必须改革传统考评方法,要以当今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基础知识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善于合作的团队品质、超强的创新意识”为原则来进行考核。
2.4建立退出机制,激发学习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善自我,人人争标兵,借鉴其他高校管理经验,改革陈旧思想观念,引进“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验班的退出机制,本着宽进严出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制定出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退出机制。一是在校学习期间出现学籍警告,不遵循规章制度,造成恶劣影响或者是责任事故的,视情况给予暂停、延缓或停止其在实验班学习的资格;二是在各类考试中出现考试违规的学生,直接取消其在实验班学习的资格;三是在企业单位实习期间,如果企业考核不合格或者是有违反企业单位的规章制度者,取消其在实验班资格;四是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自愿退出者,可以终止其在实验班资格。
3 构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深化教学革新,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学院与学院间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企业签订协议,在企业创办“卓越人才”培养基地,同時要求有高级专业的资格证书企业负责人来担任校外指导老师;二是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的知识素养等有关专业课程完全由企业单位负责教学和考核,并指导学生完成在实习期间的毕业论文,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并反馈学校;三是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合作学校必须有相应对口的专业,并有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为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学习做铺垫;四是学校内院与院之间的合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跨学科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改革传统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由于现行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以及教学过程实践取向的不足,使得实际教学效果与宏观层面素质设定目标相距甚远。从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看,就应用型本科而言,存在“学科化、体系化过重”的问题。过于体系化的结果使得专业教育的学时数过多,挤压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过于学科化的结果使得应用性不强,很多课程仅仅是“为知识而传授”,而非面向应用所设,难以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应用取向”。实践教学体系缺乏。
5 采取提升与聘请并举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
为了确保在学校、企业建立一支能够满足卓越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师队伍,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双师教师内涵建设,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任职专业课的教师要求必须有在企业单位工作的经历,并且有能力胜任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技术指导,促进教师内涵提升;二是校内师资不足时,可以外聘企业教授级高工兼任教师,加强教师交流,提升教师队伍的内涵。三是新任职专业课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由学校选送到企业单位进行深造学习。
6 结语
人才培养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提升国内卓越人才培养质量,需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传统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只是死板去记忆知识,一旦让他们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束手无策。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专业科研能力,培养打造具有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师,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根本。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的不同,结合社会需求,改革创新教育,形成校企协同,国内国际共同培养的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福琴,史洁,田云.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5,(9).
作者简介:
王海军(1974-),男,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桥梁设计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