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九大报告看政府工作重点转向民生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2018-10-20 05:50张春元
现代交际 2018年13期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十九大报告民生问题

张春元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了十九大报告,报告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重大主题,展示了新理念、新观点,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定位对于政府转变职能定位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综合性和递进性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倒逼政府职能转向民生,真正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准确把握民生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以及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 政府职能转变 民生问题 依法治国 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238-02

政府职能是政府的核心,其基本职能从不同角度体现着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如何权衡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政府职能定位的关键,决定着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因而,政府职能的及时转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政府工作重心转向的背景

政府职能的转变,要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目的。切实把人民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联系起来。其中,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这是党关于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的全面的、深刻的、整体性的指导。

根据十九大报告,政府职能转向民生的着力方向,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性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进行的科学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政府职能着力点落在这三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必然性和科学性。

二、工作重心转向民生的科学性与必然性

(1)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性与必然性。十九大报告指出,各级党组织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2]

党和群众一旦脱节,社会道德引导做得不够,就会造成社会治理的失序,出现一系列繁杂而可怕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例如当前引发剧烈社会争议的老人讹诈,家庭暴力以及校园欺凌事件等。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就在于社会治理的不到位,道德监管、舆论引导的失职,社会成员之所以道德败坏,与社会治理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社会治理的职责和本质,就是保证自己的成员过幸福的生活。[3]但在社会急剧发展的今天,社会治理的经验面临方法迟滞与过时的风,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紧紧围绕着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进行治理方法的创新,抓住时代的脉搏,紧盯着人民的需求和意愿,实现政府主导下专业化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基层组织、公众等广泛参与、多元主体共商共建的治理格局。通过转变职能和创新机制,解决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真正的理清“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之间的界限,优化治理资源的配置,引导社会成员将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与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进行的科学性与必然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进行,是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的响应。之前政府工作重心落在经济发展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压力和难度,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生态治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沉重的负担,而且是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望背道而驰,例如人民密切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水污染问题,土壤污染问题等等,都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事实上,过度关注经济的增长而忽视生态文明的建设,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进行物质以及精神生产生活所依赖的生产生活资料全都来源于自然界,可以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未来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5]两者本应该是不分彼此的整体,适度的求索和合理的交互,能使人和自然的关系维持稳定和谐,但过分的攫取,会使得自然界变成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使人类对象化,成为物质的奴隶,从而产生异化。这种异化的出现,不仅会极大地阻碍生产力的进步,还会对社会治理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6]对政府工作重心指明了方向,发展依然是政府工作的重心,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永续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了持续发展的根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真正把人民放在心里,把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放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上来,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进行,与促进人民福祉结合起来,切实落实十九大精神。

(3)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法律应当为公共利益服务。不管法律及其产生环境如何,必须使法律给人们带来好处,并为大多数社会成员造福。[8]完善的法律体系对社会联系的维系有积极的作用,进而对社会发展有正向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可以说,法律是社会存在的基石,因此,维护公民的权利应当是一切法律的任务和责任。

在依法治国的实行中,要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有机地统一起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新判断、新思想,在报告第六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了系统阐释。点出了法制的核心和根本目的,那就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既是对“以人为中心”的呼应,也是全体公民的有力保证。将社会矛盾纳入法治轨道,使法律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基因,真正做到知法、懂法、用法,以法律的准绳去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从心中树立起法律的权威。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一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必须同以德治国相统一。法律的职责是保障社会存在的基石——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道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西方的法治内核是不同的,在西方的法治中,法律通过社会契约来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中国则是通过道德规范来规定的社会关系。因而,在依法治国的实行中,必须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

三、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十九大报告这几个方面中能清晰地看到政府工作重心由经济转向民生的趋势,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互为辩证的。依法治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法治国和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为依法治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道路,围绕着三者的核心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是党施政一以贯之的路线。

参考文献:

[1][2][4][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3]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M].商务印书馆,1994:8.

[5]马克思.1844手稿[M].人民出版社,2014:45.

[7]習近平.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208.

[8]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M].商务印书馆,1994:24.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政府职能转变十九大报告民生问题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贡献
论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立志高远的人才战略缘何落地难
政府购买服务问题和对策研究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