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
摘要:进入20世纪,国家间围绕争夺和控制海洋而展开的竞争日益激烈,西方海权理论传入中国,国人的海权意识进一步觉醒。民主革命人士孙中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于海权与国家安全、海权与国家政治、海权与国家经济、海权与社会进步的认识,并且还提出了建立强大海军、发展海运业等一系列维护海权的主张。孙中山的海权思想给当时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对于增强国人的海权意识起到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孙中山 海权思想 海军建设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232-02
一、孙中山海权思想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后,世界各国在海洋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在英国和美国、德国、日本之间表现得最为明显。英国仍处于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美国加大了对海军建设的投入,同时还注重发展外海航运业,海军实力居世界第三。德国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武器装备,注重提高海军技术水平,海军实力大大增强。随着各国海军实力的增强,相互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深。英国海外殖民地众多,因而极力地想增强自身海洋实力,保住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德国海上地位的提高促使其开始推行海外扩张政策,英德两国都想在海上称霸,因而双方矛盾升级。美国意识到自己在海上权益方面所面临的威胁,与德国展开了海洋权益的争夺。其他强国也纷纷将海上力量盛衰视为国家兴亡之所在,将增强海洋竞争实力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世界海洋竞争日益激烈。
近代西方列强间海洋争霸不断升级,促使近代海权理论产生。美国海军战略家阿尔弗莱德·塞那·马汉于1890年在其著作《海上力量及其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海权论,是海权论的奠基者。马汉指出海上力量对于国家发展、繁荣及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海洋争霸的实质便是国家间相互争夺制海权,较量国家控制航海活动的能力。具有临近海洋地理优势的国家只有重视发展海洋力量,充分利用控制海洋,才能使自己国家的海权得到维护,在世界强国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①。马汉的海权论在20世纪传到了中国。在这之后,《游学译编》《国风报》等刊物也对与西方海权理论相关的著作进行了翻译,使得西方先进的海权观念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人们开始探讨海权之真正含义。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当时的中国人思想开始改变。当时的有识之士魏源、林则徐等意识到加强海防的重要性,他们睁眼看世界,认真分析世界海权竞争的态势,提出了“守海口”“以守为战”“严修武备”等主张。②这些进步人士希望以此来改变中国有海无防的局面,标志着近代海权意识的萌芽。晚清政府针对当时的情形也采取发展海上运输业等一系列措施,国人对海权有了进一步认识,面对中国当时之艰难处境,他们主张必须加强海军武器装备,来巩固中华海权。在这之后国人更加关注海权并为之展开抗争。
二、孙中山海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发展壮大中国的海军力量。海军力量是海权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海权发展之根本,是一国海上权利的体现。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判断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海军的强大与否。一个国家如果失去雄厚的海軍力量作为保证,海上权益势必将受到威胁”。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指出中国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如果没有海军,那么海权就失去了保障,国家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局面。③孙中山主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国家的海军力量,首先就是建设海军舰队,认为海军舰队是海防的根本,应该将中国的海洋疆域划分为数区,在每区中布置一支力量强大的舰队。其次要进行岸上建设,根据海军建设的实际需要建设海军军港及潜艇根据地。最后,还要重视培养海军人才,在平时要加强对海军士兵的训练,向他们传授专业知识,使他们的技能不断增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海军部成为当时仅有的9个部门之一。④1921年孙中山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又对海军装备问题进行了特别说明,并且制定出详细的规划,这些举措表明了孙中山创立强大海军的思想。
(2)大力发展海运业。孙中山认真分析了中国海洋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并关注世界先进国家的海洋运输业发展情况。指出中国周边国家众多,海岸线曲折,海洋面积相对较少,致其海洋运输业不如日本。因此,中国必先致力于发展海运,然后才能多方面发展。孙中山又对美国的海洋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美国东西皆临海,积极发展海洋贸易。美日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海运业,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社会一直对海运业未给予充分重视,导致我国海运业长期落后,无力与世界强国进行较量。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比,孙中山认识到海运业的发展不仅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增长密切相关,是一国海上实力的展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孙中山制定出“足与西人颉颃而收我利权”的海运业发展目标,为我国海运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另外,孙中山还主张通过以下方式发展海运业。其一便是改善我国海运网络,推进港口和航线建设,完善主要货物种类的运输体系。另外,各部门要相互配合,以促进海运业大发展为目标,共同推动对(下转第231页)(上接第232页)外贸易发展。
(3)大力发展造船业。孙中山认定一个国家要想驰骋于世界海洋之上,就必须拥有一支可以航行海外的强有力的商船队,同时还要有数量众多的浅水运船,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及有力支撑。⑤为了能够对世界造船业发展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孙中山曾多次赴日本神户及大阪造船所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孙中山指出中国劳动力众多,价格低廉,这可以为船只的制造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中国本土资源丰富又可以降低造船业的材料成本。
三、孙中山海权思想的意义
孙中山的海权思想提出后被很多人所接受,如当时的海军部部长陈绍宽就曾指出,“国家要想实现自立,就必须同时具有以下要素:“国土,人口、应有的权利。而国土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海洋作为国家范围之边界,对于一国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如果海洋受到威胁,它将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一国要想与世界其他国家展开合作,在很多时候就必须通过海洋,海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国的窗口。如这一窗口不能由自己掌控,这个国家离倾覆也为时不晚了。”这些看法都是在继承孙中山海权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孙中山的海权思想为当时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促进了国人海权意识进一步增强。
孙中山的海权思想是经过对人类开发海洋的历史进行客观分析后得出的科学理论,其中所提及的许多主张都可以为我们当前的海洋建设吸收利用。如孙中山主张大力发展航运业、造船业、设军港、加强海军力量。以孙中山的海权思想为指导进行海洋开发建设,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高效利用,发展海洋实业,这利于解决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同时还利于充分发挥海洋优势,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对当下我国海洋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林建华.孙中山的海洋政治观[J].黑龙江社会科学学报,2014(6).
②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J].福建论坛,2008(3).
③韩红月.孙中山首倡中国海权[J].航海,1997(4).
④向会斌.孙中山海权思想述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
⑤时平.孙中山海权思想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1).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章示平.中国海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杨国宇.近代中国海军[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
[4]林建华.孙中山的海洋政治观[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6).
[5]盛清才.孙中山的海洋思想与实践[J].史学月刊,2012(7).
[6]韩红月.孙中山首倡中国海权[J].航海,2008(4).
[7]符气浩.孙中山海权观与南海开发[J].团结,2004(10).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