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哲学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2018-10-20 05:50刘婷
现代交际 2018年13期
关键词:阶段

刘婷

摘要:马克思主义过程哲学认为,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是过程性的存在,都经历着从起源到成熟再到衰亡的演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传入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本文从过程哲学的视角切入,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的传播历史,总结当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关键词:过程哲学 阶段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229-0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整个世界,无论是客体还是主体,都是作为过程存在的。过程是体现宇宙间事物、现象运动变化的哲学范畴,它表明事物、现象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标志着事物发展的路径。早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就曾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就在无数过程的演化中,完成着无限的推陈出新的生命运动。阶段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质差的区域,是过程的子系统。过程论内蕴着阶段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体现的过程哲学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伴随西学东渐的大潮开始传入中国。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五四时期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思想,通过著书立说、发行报刊等方式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真理之火被点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加系统、全面。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发展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发展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越来越紧密的时期。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国统区,共产党人怀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利用一切公开和秘密手段坚持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一时期,北方人民出版社和华兴书局相继成立,《共产党宣言》第二个中文全译本被出版,《资本论》三卷本的翻译工作也如期完成。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大发展。1937至1949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大发展期,这一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传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深受过程哲学的影响,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系统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指出中国革命不能照搬苏联模式,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际相结合,并由此形成了战争过程论、战争阶段论等思想。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曲折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与出版工作更加系统化、规模化。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也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机构、军委编译处等相继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深入。然而这一时期的思想理论教育也难免受到“左”倾影响,出现了形式主义、实用主义等倾向。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进入改革开放期。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与传播载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深化了过程哲学的本质内涵,他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从而将社会主义的发展视为一个延绵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论断,内蕴着过程哲学的思想精髓;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将过程哲学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伟大理论成果,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道路。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

(1)精神需求的困境:理想化与现实化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告诉我们,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过程性的存在,无论生活在怎样的阶段,人既需要获得物质生活条件,也需要满足理想化的精神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制约,存在理想与现实、实然与应然的矛盾。人是过程性的存在,又是复杂的存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复杂,在拜物教等西方思潮的渗透下,人们对实现长远目标的渴望逐渐让位于眼前既得利益的捕捉,这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逐渐悬浮化。

(2)网络传播的困境:碎片化与后真相化的矛盾。网络空间里,民众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传播能力得到加强,这使得植根于人性深处的弱点被放大。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空间,信息在无数次的传播过程中遭到扭曲与篡改。其本身传播的价值观不再是核心,而是被受众的情感、立场与观点取而代之。后真相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舆论生态正在被改变,网络传播去中心化、碎片化和不确定性深深冲击着社会的凝聚力。

(3)话语转换的困境:外来化与本土化的矛盾。作为西方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初期无法完全适应中国的现实需要,部分理论观点带有西方色彩。这亟需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转换,将西式话语(下转第228页)(上接第229页)转变为符合国人思维的东方话语。但是,在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部分存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权威化和绝对化的问题,这种缺失本土化的话语传播方式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价值认同的困境:同一化与多元化的矛盾。从国际来看,西方国家借助“普世价值”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从国内来看,目前我国既存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也存在多种非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势必会受到影响。一方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人们思想领域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空间;另一方面,纷繁复杂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或多或少地动摇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

三、应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困境的路径探究

(1)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而不是以一以贯之的“乌托邦”思想去遮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公共基础设建设,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基本生活诉求。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指明方向并提供动力。

(2)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搭建传播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平台。相似的话语模式、标签化的传播、情绪化的呼吁和表达……这样的网络传播方式导致话语被部分地截取放大,内容被切割封装在一个个信息包中,以快速、随机和碎片的方式,出现在网民的信息流里。所以,在网络空间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既要注重传播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运用,也要注重传播方式的创新,更要科学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搭建传播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平台。

(3)扎根本国土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會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从我国人民的文化思维和语言特点着手,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符合人民的期望,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本土化和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形成本土化的话语方式才能被中国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因此,必须建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这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4)纠正错误思想倾向,确保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正确方向。毋庸置疑,当前形形色色的多元价值观和西化思潮,实质都是在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纠正错误思想倾向的重要性和反击企图颠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化思潮的严峻性。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核心,壮大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第二,以改进教育宣传方式手段为突破口,消解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思想观念上的种种负面效应,确保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卓茂.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云南师范大学,2015.

[3]闫顺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过程论探微[J].理论探讨,2006(5):60-63.

[4]刘红琳.西方过程思想的演进及马克思过程观的当代价值研究[D].辽宁大学,2014.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风暖鸟声醉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规划人生
口诀记忆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不规则动词
三推进器护航拖轮下水设计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中国医改大事记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