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与特征分析

2018-10-20 05:50韩芳
现代交际 2018年13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网络舆论特征分析

韩芳

摘要:网络舆论是个人意见在网络上公开表达的汇集,是一种有倾向性的议论,其生成历经公众关注的焦点出现并引发广泛议论、舆论领袖促进意见的整合与汇聚和结构化组织促成舆论形成三个阶段。网络舆论具有表现形式的数字化与多媒体性、表达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与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与难引导性三个典型特征。

关键词:网络舆论 生成机制 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048-02

网络舆论是个人意见在网络上公开表达的汇集,是一种有倾向性的议论。可以说,议论是网络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构成网络舆论的基础。但并非所有的议论都能形成网络舆论,只有当参加议论的人群达到一定的数量,覆盖面达到一定的广度,议论的客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决策机构产生影响,并对客体产生了一定的效力时,议论才真正构成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

从个人发表议论到汇聚形成网络舆论的过程充满了复杂性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它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公众个人与群体心理、客体关注对象等多方面的影响,很难用一个标准化的公式来概括它。但鉴于它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简单勾勒网络舆论一般形成过程的大致轮廓。在中国当下的现实社会中,其主要包括如下三个阶段:

(1)公众关注的焦点出现并引发广泛议论。网络舆论是社会大系统维持其良性运行的一个子系统,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社会自身运行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常现象、冲突性事件或矛盾性问题等,是网络舆论生成的“导火索”。人们在网络上对打破社会运行规律行为的关注和公开议论,以及其中夹杂的倾向性态度和情绪,就构成了网络舆论。公众的关注对象,也就是舆论的爆发点与新闻价值的诉求点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它们都强调客体的真实性、重要性、异常性、接近性,间或还有趣味性等。

首先,人们所关注的舆论客体都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是确有其事的。无论是对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国家大事的关注,还是对凤姐在美国做“洗脚妹”等个人选择的议论,都是如此。即使有一些事情最后被证明事件本身是假的,但“假事件”的传播却是真实的,它同样会引发人们的热议,形成舆论。其次,舆论客体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或者事件中的人是一些重要人物,或者事件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政治人物、演艺明星等在内的重要人士,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他们的作为或不作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爆发点,也有一些事件,虽然不是发生在名人身上,但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也是舆论的热点话题。第三,包含矛盾冲突的、反常规的、引发争议的现象是网络舆论关注的又一领域。第四,舆论客体的“接近性”涵盖较广,除了地域上的接近,還包括心理接近、经历接近、利益接近等。因此,当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情被曝光时,当北大教授孙东东说出“99%的访民都是精神病”时,全国各地的公众都在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捍卫自己的权利。

(2)舆论领袖促进意见的整合与汇聚。当社会上的一些事件、问题、现象出现并引起公众关注后,作为独立个体的公众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态度,他们也会在适当的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起初,这些意见都是分散的,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交流或仅通过人际传播在小范围内交流。随着事态的发展,有两部分人的意见会逐渐凸显:其中包括事件的当事人和知情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他们由于掌握一定的信息资源或传播话语权,其个人意见得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渠道在更广阔的空间扩散开来;也有一部分人,虽然只是普通民众,但他们善于从各种渠道挖掘并整理信息,在某些专门的问题上具备了广阔的知识,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成为这方面的“权威”。特别是在网络传播时代,当他们的意见经过网络的放大传播后,会立即引起广泛关注,而且,由于他们的非官方身份,其意见往往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同。这两类人就是所谓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是指在将媒介讯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他们通常比起同伴更关注媒介报道,然后将相关的信息转述给不直接接触媒介讯息的人。[1]换言之,即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就是意见领袖。[2]他们对于社会总体意见的整合与汇聚,对于舆论的导向和发展态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结构化组织促成舆论形成。结构化组织,主要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代表的权力机构、企业组织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等,它们在个人意见整合为趋于一致的群体意见过程中经常能够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有些时候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政府部门在推行政策、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时,不仅机构内部在执行,各类大众传媒也在积极履行其政治职责,集中版面或时段进行宣传,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对个人和群体的意见形成产生影响。新闻媒体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结构化的组织,在促成舆论形成并藉此施加舆论压力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分析

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集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是一个综合性媒介平台,这使得网络舆论在形成与传播过程中除具备舆论本身的一些特点外,还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表现形式的数字化与多媒体性。网络中所有的信息都是以数字化、虚拟化的形式而存在的,“数字化”(digitalization)即意味着以计算机为工具、以二进制代码0和1为载体的信息表达与传播。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网民既可以快速地获取有关的事件信息,也可以便捷地对此作出反馈与评论。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私人化、平民化的传播者,利用数字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提供了大量兼具私密性与公开性的舆论内容。

同时,网络被称为“元媒体”,即是一种媒体的媒体,它为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传统媒体提供了一个系统平台,创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交流的新方式、新空间。正如美国《在线》(WIRED)杂志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所认为的:“20世纪科学的象征是原子。原子独自运转,是单一的缩影。下一世纪科学的象征则是充满动力的网络。”[3]在舆论活动中,网民也会运用数字化的处理技术,将有关的事件信息、反馈、评论、意见以文字、图画、音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在网络中流传。

(2)表达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唐杰指出:“遍布全球的互联网络靠着统一的协议,向用户提供普遍、可靠、方便的进入途径,体现了自由开放的理念和打不烂、堵不住的设计原则”。[4]在这个开放的虚拟空间中,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寻找需要的信息,并自由地发表言论。在网络中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作用严重弱化,客观上促使公众更加开放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开始逐渐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步入领导岗位,在全国各地有很多的“80后”担任了领导职务。与此同时,人们对这些“80后”领导的学历、能力、升迁经历以及家庭背景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无论是之前的湖北宜昌副市长周森锋,江西井冈山副市长杨春霞,还是共青团山东泰州市委副书记孙靓靓,辽宁丹东东港副市长董海涛等等,网友们都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其家庭、读书、工作的相关信息,质疑的舆论声也随之而来,这样的舆论之声在传统媒体时代既不可能出现也不可能传播。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19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9.

[3]易文安.网络时尚词典[M].海南出版社,2000:55.

[4]唐杰.网络冲击传统政治文化[C].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30.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网络舆论特征分析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的话语特征分析
2021年天府机场地面风场特征分析
2016年熊本MW7—1地震前GPS形变特征分析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