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创新问题研究

2018-10-20 01:56陈蕾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出口创新

摘要:文章在Melitz(2003)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多重异质性,使用中国企业的大样本微观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对影响中国本土出口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TFP)对出口企业的创新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此外企业规模、人力资本 、企业年龄、资本密集度等因素对出口企业的创新行为也存在显著影响。

关键词:生产率异质性;本土企业;出口;创新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战略”顶层设计的指导下,中国的自主创新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为提高国家科技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在创新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从事出口的中国本土企业中,只有不足百分之二十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以自主品牌出口的企业不足百分之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出口企业屡次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以及其对中国企业“窃取先进技术”的指责。

在国际与国内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本土出口企业既是创新主体的核心力量,又肩负着打造中国创新强国的历史使命,因此对于开放经济下对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出口—生产率异质性研究。

(1)国外的研究。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着重从产业和國家角度讨论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其福利,从而做出企业同质性(Homogeneity)的假设。Bernard和Jensen(1995)创造性地将微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存在的差异。两者以美国的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美国从事出口的企业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且生产率要高于非出口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随后,一些学者相继从企业异质性这一基本论点出发,研究企业出口选择行为、对外投资行为和国际化组织和生产等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继而产生了新新贸易理论。Melitz(2003)、Helpman等(2004)、Yeaple(2005)、Bernard等(2007)等,通过对美国出口企业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显示: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非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企业异质性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对企业生产率、行业生产率和社会福利产生影响。近期的研究趋势表明,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企业生产率异质性与出口贸易行为的因果关系、企业除生产率之外的其他异质性、企业异质性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等。

(2)国内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对该理论的主要基本内容、模型构建以及理论应用价值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整合。如,邓翔,路征(2008)从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思路、最新进展及其研究价值与意义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柴忠东,施慧家(2008)、王海军(2009)、朱廷珺和李宏兵(2010)等学者也先后就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解释了其不同于传统贸易理论的“新”观点以及其应用前景。第二个阶段,开始将新新贸易理论应用到对中国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生产率差异的对比性研究和检验中,并得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发现,即中国的出口企业存在着不同于新新贸易理论基本假设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现象。如李春顶等(2009;2010)、汤二子等(2012)、曹驰(2015)等通过对具体行业企业的出口情况(包括出口规模、出口选择行为等)进行研究发现企业的出口选择行为与其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Melitz经典模型中所探讨的具有“普适性”的结论,即进行出口的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但通过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出口企业研究发现,许多行业的出口企业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第三阶段,一些学者在相继验证出口-生产率异质性的同时,也通过实证模型分析验证了影响企业出口选择行为的其他可能性因素,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区位、资本密集度、规模和年龄等。如刘志彪和张杰(2009)、张坤等(2016)等。

2. 出口与创新关系研究。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在研究出口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上,已经超越了单一的产率异质性,而是结合多方面因素对其进行了考量。

Scherer(1965)研究了美国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用销售收入表示的企业规模与用R&D;人员表示的创新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朱恒鹏(2006)、聂辉华等(2008)等通过各自的研究研究证实了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行为之间呈倒U型关系。

康志勇(2011)采用Tobit模型,对中国本土制造企业出口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企业规模是企业出口行为对创新产生复杂影响的关键因素,企业规模越大,其出口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反之则会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出口贸易政策、产业特性等因素也影响着出口对创新的作用。赵伟等(2012)拓展了单一生产率要素,综合了企业的多维度异质性特征,考察了不同所有制类型下中国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出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活动,且“出口密度”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此外也证实了企业规模、人力资本等其他要素对出口企业创新的多维度影响。刘秀玲(2012),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受R&D;资本投入、研发人员投入、股权比例及股权集中度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行业差异性。

三、 单一异质性视角下Melitz基本模型

Melitz(2003)在其关于异质性企业的动态产业模型中做出了如下假设。假设Ⅰ,企业基于其对生产率情况的了解程度决定是否出口;假设Ⅱ,企业的出口存在一个大于0的固定成本;假设Ⅲ,市场竞争条件为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条件,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不变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

U=■q(?赘)?籽dw1/?籽,其中?赘代表多种可替代的差异产品的产品集,任意两种产品的替代弹性为?滓=1/(1-?籽)>1。

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前都是同质的。为了进入市场,企业必须进行初始投资,即固定的进入成本(沉没成本)fe>0。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Melitz(2003)将企业的固定成本设为f(00,不同商品间的替代弹性?滓=■且?滓>1。

则企业的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酌(?渍)=R(P?籽?渍)?滓-1

企业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仔(?渍)=■(P?籽?渍)?滓-1-f

其中,R代表消费者总支出,P为价格指数,消费者面临C.E.S效用函数。

若企业不出口,则r(?渍)=rd(?渍);

若企业出口,则r(?渍)=rd(?渍)+nrx(?渍)=(1+n?子1-?滓)rd(?渍)

其中,rd(?渍)代表国内市场带来的收益;rx(?渍)代表国际市场带来的收益;n代表该国的贸易伙伴数量,即该国企业能够将产品出售到n(n≥1)个国家;考虑到国际运输成本,该企业至少有一单位的产品可以抵达目的地,因此企业须出口?子>1个单位的产品。

由此,该企业国内销售利润为:?仔d(?渍)=■-f;

该企业出口国外市场的销售利润为:?仔x(?渍)=■-fx

企业总利润可以表示为:?仔(?渍)=?仔d(?渍)+max{0,?仔x(?渍)}

由此可以看出,企業在进入本土市场和出口市场时分别存在生产率临界水平?渍*和?渍*x,且由于进入出口市场的固定成本大于0,因此?渍*x>?渍*,即推论1。

企业边际生产成本的不同决定着企业的市场选择:(1)可以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或国际市场销售的出口型企业;(2)只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的内销型企业;以及(3)停止生产且退出产品销售市场的企业。这也是许多学者得出“出口企业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这一结论产生的重要研究基础。

四、 中国本土出口企业多重异质性检验

1. 数据来源。除生产率(TFP)之外,本文还将考察企业区位(LOC)、企业年龄(AGE)、企业规模(SIZE)、创新(INNOV)、品牌(BRAND)、企业性质(OWN)、人力资本(HR)等多重异质性。

(1)企业区位。由于沿海企业出口与非沿海企业出口之间具备明显异质性,因此以是否为沿海地区企业将划分我国制造业企业区位。设立0-1类型变量LOC。其中“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视为“沿海企业”,取值为1;其他地区企业为非沿海企业,取值为0。

(2)企业年龄(AGE)。企业年龄AGE=当期年份(t)-企业成立年份。

(3)企业规模(SIZE)。企业规模可以通过多个指标进行反应,如企Scherer业员工数、营业收入、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和总资产等等,Scherer(1965)认为,销售收入能够反映需求的短期变动同时是企业考虑研发预算决策的主要规模变量,比较适合用来衡量企业规模。此外,为消除异方差的潜在影响,这里选取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指标的对数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变量。即企业规模(SIZE)=Ln销售收入。

(4)创新(INNOV)。创新可以通过创新投入量和创新产出量进行衡量。其中,用“研发费用之初”指标衡量创新投入水平;用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创新产出水平。

(5)品牌(BRAND)。品牌是出口企业重要的异质性,代表着企业的市场号召力。可以用广告费占比(聂辉华,2008)或市场集中度来衡量。这里选取广告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来衡量企业品牌的建设程度。

(6)企业性质(OWN)。本文以中国本土企业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其出口选择行为,因此这里主要考察企业是否为国有(NF)。0~1类型变量,是取1;否则为0。

(7)人力资本(HR)。使用人均工资,即工资总额与总员工人数之比,衡量人力资本的平均存量。

2. 测量的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考查出口与非出口企业在企业区位、年龄、规模、创新、品牌、所有制及人力资本等多个方面存在的差异,继而检验这些差异是否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做出是否出口决策的多重异质性原因。

中国出口和非出口企业的出口行为除了表现出生产率异质性之外,企业区位、企业规模、创新、品牌、企业性质、人力资本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五、 多重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与创新

1. 数据选取。与上文一样,本节仍然选取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2年~2007年)中主营业务收入(即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制造业的30个大类(二位数行业),对应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中的代码13~43(不含38),剔除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和外资独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外资企业,将研究重点对准本土制造业出口企业,根据新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代码主要考察国有、集体、私营三种本土企业。

2. 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创新(INNOV)。衡量企业创新活动的指标一般可分为“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大类,创新投入包括R&D;支出等创新产出则常用新产品产值、专利申请和授权数等表示。R&D;投入、专利的发明、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之间存在着一个转化的过程,我国专利技术转化率和推广率均不足15%,因此专利数量并不能直接准确地体现创新产出水平,相比之下新产品的产值则比较适宜(Z.J.Acs,D.B.Audretsch,1991;王伟光,2010;赵伟、韩媛媛、赵金亮,2012)。因此本文用企业新产品产值是否为零,设置0~1类型变量:是,INNOV为0;否,INNOV为1。

(2)解释变量。

①全要素生产率(TFP)。采用Levinsohn和Petrin(2003)的半参数估计法测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解决全要素生产率估计过程中的同步性以缓解由内生性所导致的估计偏差,采用“企业的中间投入变量”指标。

②企业出口(EX)。本文借鉴赵伟等(2012)的做法从“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额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比重”兩个方面面对其进行考察。“出口交货值”可以考察企业是否参与出口与其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根据出口交货值是否为零,设置“0~1类型”变量。如果出口交货值为正,取1;如果出口交货值为零,取0。“出口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比重”表示企业的出口密度来,且为避免因缺失值过多所导致的估计偏误,将其取对数,用In(1+Ex)/Sales来表示。

③企业规模(SIZE)。企业规模可以通过多个指标进行反应,如企Scherer业员工数、营业收入、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和总资产等等,Scherer(1965)认为,销售收入能够反映需求的短期变动同时是企业考虑研发预算决策的主要规模变量,比较适合用来衡量企业规模。此外,为消除异方差的潜在影响,这里对“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取对数,即企业规模(SIZE)=Ln销售收入。

④企业年龄(AGE)。企业年龄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在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存量,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年龄较长则更可能具备创新的基础,此外也不能忽视年轻的企业中也有一些具备较强创新力,因此可取企业年龄平方对其进行识别。企业年龄AGE=当期年份(t)-企业成立年份。

⑤人力资本(HR)。这里采用“人均工资”指标来衡量人力资本的平均存量,即工资总额除以员工人数。

⑥资本密集度(K/L)。一般而言,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较高,因此这里考察以K/L表示的企业资本密集度对创新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对于我国总体企业而言,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TFP)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显著而稳健的正向影响,说明企业的生产率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企业的生产率越高,其技术水平即创新能力越高,因此将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成果的能力也相应较强,从而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因此,企业受生产率异质性的影响具备显著的“创新自选择”效应。

企业的出口行为也使企业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这也再次证实了上文提到的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同时,生产率(TFP)和出口活动(EX)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出于主导地位,其重要程度也明显高于其他因素。

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存在U型关系。规模较小和较大的出口企业都表现出较高的创新能力。究其原因,规模小的企业创新成本较高,因此会更注重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市场受欢迎程度,通过产品的差异化来获取市场占有率;规模大的企业,具备比较雄厚的资金基础、技术研发水平和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形成了创新-出口的良性循环,因此也具备较高的创新倾向。

企业年龄与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即年龄较小和较大的企业都有明显的创新倾向。区别在于年龄较大的出口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技术研发经验丰富、技术研发边际成本较低;而年龄较小的企业或新企业,需要需求与既有企业产品的差异,从而与其相竞争。

人力资本对创新也具备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均工资较高的企业能够有效地吸引对创新型人,而这种人力资本的日积月累使得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其创新性产品的产出。

参考文献:

[1] 李春顶.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世界经济,2010,(7):64-81.

[2]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litz模型的扩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1.

[3] 王华.经济开放、异质性和技术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学位论文,2012.

[4] 赵伟,韩媛媛,赵金亮.异质性、出口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4):5-15.

基金项目: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8YJ04008);北京语言大学非实体研究机构支持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号:17XTS09);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号:17PT04)。

作者简介:陈蕾(1981-),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区域创新与发展、企业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等。

收稿日期:2018-05-21。

猜你喜欢
出口创新
2018年1~2月我国轻工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统计
2018年1月我国轻工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统计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努力找出口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