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网络颓废文化的立场与对策

2018-10-20 10:56戴中璧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立场

戴中璧

摘 要: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出现了“颓废化”的显著趋势。这种颓废文化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选择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并可能在将来造成整个社会进取心的沉沦。因此,大学思政理论课有责任对这一不良倾向展开积极引导。具体而言,应坚持弘扬主流文化,传递自信;尽量帮助每一名大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感,并树立合适的理想信念;同时,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亦有必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借鉴网络文化在传播上的优点。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网络颓废文化;积极引导;立场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2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110-04

一、从萌发到流行:网络颓废文化的变迁

关于我国网络文化的特点,彭兰教授在2011年就颇有洞察力的总结到:“恶搞是目前中国网络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娱乐化也是网络作品的一个重要基调”[1]。当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我国的网络文化似乎又出现了新的显著趋势——颓废化。

2012年初,一个被称为象征“庶民文化的胜利”的字头——“屌丝”开始在网络中广泛流行。这个称号通常指称“矮锉穷”的男生(当然,‘土肥圆的女生也可以称为‘女屌丝),与“高富帅”相对。据说该词首先源于百度“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会员的恶搞,没想到被对方笑纳。其后,越来越多的人以该词恶搞别人或调侃自己,包括一些明星名人都曾以“屌丝”自居;还诞生了网络剧《屌丝男士》等艺术作品;同时,“屌丝心态”一词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屌丝”遂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词条之一,其影响延续至今,经久不衰。该词至少有以下三个消极之处:首先,词源上的粗俗污秽。其次,以该词为核心的语境和心态将女性解构为物化标签,明显具有侮辱女性的倾向。最后,带有严重的颓废化色彩,既没有让以此自居的人显得与众不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任何正能量。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说:“在今天,‘屌丝的叙事主流化,已经与年轻无关,与财富无关,甚至与阶层无关,反讽的意味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拒绝进步和自甘堕落的暮年心态。当它以极端显赫的姿态凸显于公共言论空间的时候,整个语境的调性便彻底下坠,感性和暴烈的气息统治一切,中国的舆论世界很可能将丧失复杂思考和理性辩论的能力”[2]。

时间来到2016年,一张名为“葛优躺”的老剧照在网络上爆红。“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其实并不是很想活”;“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这些搭配在“葛优躺”图片上的文字不加掩饰的表达了新一代青年的无力和无奈。以“葛优躺”为标志,一场表现为悲观、颓废、绝望、负能量的被称为“丧文化”的网络文化运动席卷而来。除“葛优躺”外,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名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表情包“有四肢的咸(闲)鱼”;动画片《马男波杰克》;看淡一切、无欲无求的“佛系青年”;网络热词“蓝瘦香菇”、“吃土”、“世界充满恶意”;网红饮品店“丧茶”等也成为“丧文化”运动的标签。主流社会对于“丧文化”的态度总体比较宽容,有观点认为“丧是青年人对这个世界的诚实表达和温和反抗”[3]。张杰教授还认为:“我们能看到年轻人慢慢愿意展现自己无力、脆弱、失败的一面,这确实是一种进步,说明年轻人开始慢慢摆脱了过去老一辈人‘好面子的集体心理,内心自我的一面开始彰显”[4]。但也有观点认为:“毕竟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这种消极的解构的话语在大家的相互比拼、相互调侃中,也相互影响着每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对待生活、周边的态度,对于个人的成长以及社群的和谐,都有极大的危害”[5]。

网络文化虽然萌发于网络的枝头,但它的根基却来自现实社会的土壤。为什么2011年后我国网络文化会带上颓废的色彩?首先,从经济社会大环境上看,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后“新常态”的平台期,相对而言,90后青年通过个体努力就可以实现阶层跃迁的机会已经不像70后、80后那样多了;另一方面,高房价有利于资产持有者、先富者、中年人,却不利于劳动力持有者、未富者、年轻人。其次,我国特有的各种“二代”拼爹、炫富“景观”更加重了90后青年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最后,从文化本身来说,我国目前的一些文化对社会中下层青年不太友好。在现实的压力下,当代部分青年至少在潜意识里放弃了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人生观。他们更认同“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的心态。他们选择让自己颓废、卑微下去,将自己矮化为一个“屌丝”,让“丧”称为日常,似乎这样就能给自己的不努力减轻一些负罪感,找回一些正当性。

二、无为而治还是积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立场

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屌丝”、“丧文化”等网络颓废文化在大学生中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是在网络社交媒体中还是日常现实生活中,这些颓废的文化符号都高频率的被他们所使用。这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固有的自由性、开放性、共享性、平民性等特征使颓废文化传播很快;另一方面,95后大学生正处于逆反、越轨心理较重的年纪,同时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上反主流的新鲜事物也善于模仿,乐于接受。因而有观点认为,大学生中的网络颓废文化就像当年的“朋克、嬉皮士、杀马特”或者“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温室的花朵”,都是时代给予青年的烙印,是无伤大雅的正常现象,教育工作者无须过于关注,保持无为而治即可。但文本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网络颓废文化已经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实质的不良影响。

网络颓废文化对大学生的直接不良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影响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部分学生对学习知识、集体活动、社会实践都提不起兴趣;而是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这种倾向甚至有从个人向小团体(比如一个宿舍)发展的趋势。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进而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不良影响。沉溺于网络颓废文化中的部分大学生状态是萎靡的、精神是空虚的、人际关系是冷漠的、社会责任感是缺失的,这显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在网络世界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也更容易被落后腐朽的价值观所俘获,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第三,最终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网络颓废文化使部分学生自我矮化、没有人生目标、缺乏自信、抵触竞争、不思进取,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甚至成为心理的不健康和行为失范的重要诱因。

另外,如果教育界对大学生中的网络颓废文化放任自流,当95后大学生真正走上社会,他们这种颓废的气质又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反作用呢?日本或许就是一个前车之鉴。在20世纪60—80年代的“昭和繁荣”中,日本有九成人口自认为是中产阶级,号称“一亿总中流”;然而近年来许多敏锐的日本学者都发现了该国中产阶级整体的向下沉沦。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一书中指出“日本年收入在600万日元以下的中低阶层已经占到日本总人口的八成。…这种意识上的变化,不但冲击到企业的市场战略、个人的生活,甚至对一个国家应有的理想状态也影响深远”[6]。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一书中不无担忧的指出,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的“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收入低,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底下”。[7]不难看出这正与我国当前的网络颓废文化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当然,应当指出的是,日本不景气的经济是“宅文化”的根本原因, “当整个社会形成一股上升气流时,即使个人缺少上升意欲,也可以在不知不觉间随大气流一同上升,而当整个社会不再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只有上升意欲极其强烈、并且拥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能最终得到上升,不具备上述动力的人便只有跌落了。”[8] 但无法忽视的是,“宅文化”本身造成的整个社会的士气低落、消费低迷又反过来限制了日本经济的活力与复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9]。就我国而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现阶段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虽然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但总体上仍处于中高速发展之中,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并不存在社会整体向下沉沦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走进“新时代”,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目标。以上重大判断必将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長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广大青年正是奋斗“两个十五年”,将“中国梦”变成现实的主力军。因而他们尤其需要保持积极进取之心,关注社会之心,发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保持昂扬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综上,教育界没有理由对流行于大学生中的网络颓废文化无动于衷,对其进行积极引导才是正确的做法。网络颓废文化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精气神产生上述实质的不良影响,教育界,尤其是思政理论课教师,有责任予以坚决反对。正如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所说:“每个国家都是伦理的,因为它的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把广大居民群众提高到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从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文化和道德水平”[10]。而学校正是执行这一职能的典型机构。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经受各种“负能量”的网络文化洗礼后依然能够坚定不移的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并保持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初心?这无疑对大学思政教育,尤其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从时代使命到个体关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对之道

需要指出的是,消除网络颓废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进而引导他们树立认真、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高校思政理论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方面,思政理论课教学宜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从宏观方面,思政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激浊扬清,凝聚人心,传递自信。一方面要用主流文化、核心价值的黄钟大吕压倒颓废思潮的靡靡之音。另一方面也要对各种消极文化进行深刻剖析,指出其与当前社会实践的不相适应性。须知现在大家可以满足自己的全部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父兄一辈在党的领导下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用双手实干出来的。如果青年一代放弃了这种实干的精神,沉沦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必然会遭受挫折。同时,一个人的命运既是他个人选择的结果,也必然受到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提出的“两个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既是国家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广大95后大学生的机遇和挑战。如果大学生能够不忘习总书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教诲和要求,志存高远、努力拼搏,祖国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必将为大学生自身梦想的实现奠定最坚实的基础、提供最广阔的舞台。相反,如果大学生意志消沉、举止颓废,丢弃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自身的大好机遇也必然从身边溜走。

其次,从微观方面,思政理论课有责任尽量帮助每一名大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感,并树立合适的理想信念。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自我认同感是“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受和体验”[11]。这是一种自我认同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不少学者认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之所以沉溺于网络,意志颓废消沉,其直接原因就是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他们通过网络世界中虚拟的自我寻求安慰。对此,思政理论课也许没有办法直接改变他们生活境遇,但有能力教给他们看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合适自己的理想信念。具体而言,第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一定的认知,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第二,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时代召唤相结合,将个人的实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第三,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执行力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所谓“撸起袖子加油干”。同时大学生也要防止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没有理想和信念,他们的口号是“活在当下”,而“当下”又极易蜕变为“躺着玩手机”;二是自我定位不准,目标过于理想化,而信念和行动力又不够,遇到挫折往往心灰意冷,丧失信心,从而蜕化到虚拟世界中寻求心理慰藉。

再次,在教学内容上,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有必要借鉴网络文化在传播上的迅捷、及时、平等、互动等优点,尽量摆脱留给学生的刻板枯燥印象。第一,教学案例的选取要注重时代性、新鲜度,案例库要随时更新。比如在讲“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这一内容时,介绍青年企业家汪滔的事例就比鲁迅的更能吸引学生眼球;在讨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内容时,使用AI(人工智能)的例子就比克隆羊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二,授课中要避免照本宣科,在宣讲理论的同时,对大学生广泛关注的问题和困惑应有所回应。曾经有学生问笔者如何看待“宁愿在宝马上哭也不愿在单车上笑”的婚恋观,笔者答到:“尊重但不提倡她的选择,同时建议她务必认真学习婚姻法知识,应对可能到来的婚姻危机”。教師宜通过使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内容诠释略显晦涩的深奥理论,从而赢得他们的更多认同。第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适度介绍一切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正如暨南大学陈联俊教授所言:“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元化是事实性存在,而且多元价值彼此交融、相互渗透。极端的意识形态教育思维难以在网络空间中得到广泛认同,要想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认同度,必须要对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民利益的价值范畴进行吸收和改造,使之成为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元素”[12]。

最后,在教学方式上,思政理论课要主动拥抱互联网。网络时代虽然给当今的思政教育带了一定的困境,但又为思政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提供了可能性。颓废文化发端于网络,而网络同样可以传递“正能量”。具体来说,其一,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BBS、电子邮件、微信等媒介与学生进互动,从而真正了解和探讨他们的困惑与烦恼,与他们共同畅想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其二,可以制作微课上传于网络,利用多媒体资源,围绕思政课中的某个知识点(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伟大的长征”、“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等)开展轻松、简短、生动的教学活动。其三,可以创立以思政理论课及其周边为主要内容的微信公众号或微博,收集相关图文、视频资料,记录和分享教师在课堂内外的阅读和思考,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高度融合,融合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优点,具有线上与线下各自都不具有的整体优势,既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教育双方主体地位的正确选择”[13]。

参考文献

[1] 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J].社会科学战线,2011(7):152.

[2] 吴晓波.“屌丝”不是反讽而是自甘堕落[EB/OL](8/2/2017).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zl/lifestyle/20150901/114723137058.shtml.

[3] 栗建.丧,是一种态度和武器[J],数字营销,2017(3):46.

[4] 顾星欣,冯圆芳.“丧文化”背后,我们读懂了什么[N].新华日报,2017 -7-18(14).

[5] 夏之焱.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N].光明日报,2016 -9-30 (10 ).

[6] [日]大前研一.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M].刘锦秀,江裕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Ⅸ.

[7][8] [日]三浦展.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M].陆求实,戴铮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2,6.

[9]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8/2/2017).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24-24973035.html.

[10]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8.

[11] Erik H.Erikson.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New York:W.W.Norton,1980:22.

[12] 陈联俊.互联网思维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33.

[13] 王卫国.“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89.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课立场
扬善
扬善
草地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思路探讨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状况及原因研究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