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张垚 杨影 童鼎 汤宇超
【摘 要】论文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剖析南京城墙在当代旅游业发展中的潜力,探索南京城墙与交通、建筑相融合的新方式,为城墙未来的开发保护提供参考意见。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s, field visits, etc.,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otential of Nanjing city wall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tourism, and explores the new way of integrating Nanjing city wall with traffic and architectur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city wall.
【關键词】南京城墙;开发;保护
【Keywords】city wall in Nanjing; development;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7-0061-03
1 引言
自立项以来,本团队认真研读了各类关于城墙开发与保护的文献,略为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大多研究重点在于城墙保护,而非将城墙保护与其经济开发联系起来,因此,弥补这样的缺憾便成了我们调研的出发点之一。下面我们就立项后已开展的活动,分三块进行分析和总结[1]。
2 背景阐述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
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建成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历时27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60公里。
南京的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区,北带玄武湖,将历代都城都囊括其中。朱元璋为建造这座都城,动用各类筑城人员达百万余众,涉及长江中、下游数省的广袤地区。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2]。
南京城墙经历六百多年风雨洗礼、战争创伤及人为破坏,仍旧保存下来了。虽然33km的城墙如今只剩下大概21km,而且分为了七段,但世界第一大城的气魄仍然未失。在历代的战火之中,南京包括城墙在内的许多古迹被损毁。城墙周围一般多为居民密集区域,围绕城墙的违章建筑,垃圾的任意堆放,加上烟熏火烤,使坚固的城墙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下显得愈加脆弱。由于城墙顶部的防水层被破坏,经雨水冲刷的墙体多次发生局部坍塌。前湖段城墙就由于破坏严重而造成一段墙体倒塌。由于长期的维护不力,周边环境造成的对城墙的渗水状况也很严重,如解放门西一段城墙就长期处于排水沟的包围之中,墙体根基遭到极大破坏。攀附在墙体上的植物也影响了城墙的牢固程度。由此可见,对南京城墙的保护可以说是刻不容缓[3]。
在整理南京城墙经典文献之后,我们小队叹服于南京城墙的伟大,也为南京城墙目前的现状惋惜。希望通过我们小队的研究,能为南京城墙的保护与开发尽一份绵薄之力。
3 神策门至解放门城墙段和中华门城墙实地调研
神策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之一,又称和平门,位于玄武区中央门以东、南京火车站以西,是明城墙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也是所有城门中唯一保留有民国以前镝楼的城门。在战争时期,是当时军事战略要地。
如今的神策门,虽然历史遗留相对完整,但作为一个景点,它的人气远远比不上夫子庙,总统府这类热门景点。神策门的入口处就是神策门公园,政府的这种做法,既给当地居民预留了活动空间,又把神策门公园当作媒介,强化神策门一类城墙遗址宣传于无形。[4]
但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神策门公园的管理并不到位。城墙脚下的灌木丛里有很多垃圾没有被及时清扫,向城墙打光的灯也无意中改变了依墙而生的攀附类植被的生长习性。此外,我们在后期中华门调研过程中得知,城墙上的植被,尤其是树木,对城墙本身有非常大的威胁。不过神策门的镝楼被保护得很好,令人很是欣慰。镝楼里有一个小型展览区,管理部门也安排了保安在这边巡视保护。
走出神策门镝楼便是通往玄武门的路,这是一条坑洼不平的砖石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就偏爱这种表面生硬却暗含时空更迭之意的美,也有人就偏恨这不平整而又绊脚的路。这种类似未完工的状态可能会挫伤游客的旅游兴致。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神策门和玄武门上旅游项目单一,部分地段没有任何活动项目,参观的乐趣全靠游客自己挖掘;相比之下,解放门由于地势开阔、交通条件较好、旅游项目丰富等原因,常常游人如织。为此,我们建议在适宜的城墙段增加一些不破坏整体文化风格的民俗活动,以充分挖掘城墙文化内涵,增加城墙对各个年龄段的吸引力;加强神策门、玄武门、解放门等协调开发,同为整体,互为依托。
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原名聚宝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由于传统地位和现代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中华门是南京众多城墙当中的明星。[5]
先来谈谈中华门值得被其他城墙所借鉴的地方。
首先,中华门所在的地方,交通十分发达,早在1931年,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就在东西两侧分别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以满足南北双向车辆通行,如今更多了几条通往中华门的公交路线,发达的交通再一次得到彰显。“要致富,先修路”,对于城墙开发也是这个道理。四通八达的交通线带来的不仅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与学者,更是把南京城墙的文化辐射到更远的地方,乃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其次,中华门城堡城墙上上下下的旅游项目十分丰富——游客既可以在箭场射箭,也可以在书店小憩;喜欢军事的还可以在藏兵洞探险,在城墙上观赏名目多样的攻城守城用具;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石锁表演。当然,如果游客对城墙文化了解不多的话,可以雇个导游好好为其讲解一番。
最后,讓我觉得感动的是中华门的服务非常周全。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热情敬业的导游、几乎随处可见的环卫阿姨以及固定频率的城墙护理,都让中华门变得越来越好。
但不得不提一点中华门最大的遗憾。中华门位于秦淮河风景带,前有报恩寺后有夫子庙老门东,可见其地位优势明显,但我们在考察过程中没有发现中华门城堡对其周围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报恩寺临近的秦淮河完全可以作为连接中华门城堡和报恩寺的纽带,秦淮河上也有游船以供使用,但是两方还未达成合作,相近的文化渊源、相近的地理位置都没能协调开发,这样的资源白白浪费实为可惜。如果能让游客持一张门票出游两个或多个景点,那游客的旅游热情以及周边一系列的旅游资源潜力都将会被充分挖掘,这对中华门城堡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4 问卷调研分析
在线上问卷发放后大概一个月之后,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南京城墙的实际保护与开放情况,我们决定携带改良后的简版纸质问卷,前往南京城墙遗址,亲自进行实地线下问卷发放。综合两次问卷调查结果后,统计分析情况如下:
① 您的年龄?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18岁以下 4 8.3%
18~40岁 20 41.67%
40~60岁 20 41.67%
60岁以上 4 8.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
线上:从之前的线上统计情况来看,填写问卷的参与者年龄主要以18至40岁为主,由于我们问卷制作者是在校大学生,且线上宣传渠道有限,因此问卷调查参与者主要是同龄人、职业以教师为主的中青年人以及长辈。
线下:由于是实地发放问卷,参与问卷的人群特征与之前相比差异甚大。此次问卷主要以18到60岁为主,其中18到40、40到60各占一半。可以看出实际参观南京城墙的游客主体几乎分布在各个年龄层次,其中青年、中年人是主力军。
② 您有参观过南京城墙吗?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经常前往参观 28 58.33%
参观过一两次 20 41.67%
没参观过,有机会去看看 0 0%
没参观过,不感兴趣 0 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
线上:从之前的线上统计情况来看,参加线上问卷调查的人有60.49%的人参观过一两次南京城墙,有6.17%的人经常前往参观,24.69%的人虽然没去过但是愿意前往参观,但也有8.64%的人对此没有兴趣。数据说明,大多数人对于南京城墙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的,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对此比较淡漠。
线下:由于现场发放问卷,不存在没参观过的情况,所以选项集中在“经常参观”和“参观过一两次”中。其中“经常参观”占58.33%,超过了参与人数的一半。从中可以看出南京城墙对大众的吸引力颇大。
③南京城墙吸引您的地方有哪些?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0 41.67%
漫步城墙有益身体健康 12 25%
观赏较为自由,成本低 8 16.67%
环境优美,开发保护到位 8 16.6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
线上:从之前的线上统计情况来看,南京城墙最吸引游客的地方是它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占比超过80%,同时也有超过60%的人认为城墙观赏自由的特点比较吸引人,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对南京城墙的文化底蕴存在兴趣,同时政府应该多在这方面下功夫,但仍需保持城墙观赏的自由性。
线下:此次问卷结果和之前的线上问卷结果相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依旧是接受问卷调查者的首选,其他选项也都有着比较均匀的分布。
④您认为南京城墙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保护不到位,城墙残缺惨重 12 16.67%
过度商业化,少了文化氛围 16 22.22%
门票过高,定价不合理 12 16.67%
宣传不够,了解甚少 20 27.78%
部分地段较偏僻,交通不便 12 16.6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
线上:从之前的线上统计情况来看,六项缺点占比都在40%到50%之间,说明目前南京城墙相关景区的旅游性观赏性乃至保护性都有所欠缺。缺点中占比最高的是过度商业化,少了文化氛围;占比最少的是保护不到位,城墙残缺严重。
线下:此次问卷结果和之前的线上问卷结果相近,调研数据在所有缺点中分布比较均匀,结论与线上问卷类似,说明目前南京城墙相关景区的旅游性观赏性乃至保护性都仍有不足之处。
⑤您觉得在对于南京城墙的保护与开发时最应遵循什么原则?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尊重保护历史古迹原貌 25 52.63%
与周边地区环境相协调 10 21.05%
开发城墙及周边地区商业价值 3 5.26%
注重宣传工作,提高市民保护意识 10 21.0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8
线上:从之前的线上统计情况来看,参加线上问卷调查的人中有80.25%认为对南京城墙应该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有12.35%认为开发与保护应该并重,其余部分认同其他选项。这说明绝大多数人对于历史遗迹的态度还是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应该以保护为基础。
线下:由于线下实地调研的原因,原本是单选题的此题被很多参与者当成了多选题进行回答,现就以多选题形式对此题进行分析。有52.63%的人认为对于南京城墙应该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21.05%的人认为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另外还有21.05%的人认为应该注重宣传。说明绝大多数人对于历史遗迹的态度还是以保护为主。
5 结语
经过此次调研,我们研究发现以神策门中华门为代表的南京城墙发展潜力巨大,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城墙历史风貌的保留,着重丰富适合于在城墙上开展的民俗活动,并要协调好交通,城建等部门使南京城墙适应现代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金丽娇.南京城墙旅游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8):140-145.
【2】陈薇,杨俊.“围”与“穿”——南京明城墙保护与相关城市交通发展的探讨[J].建筑学报,2009(09):64-68.
【3】周成海,丁勇.南京明城墙的历史与现状思考[J].山西建筑,2006(24):43-44.
【4】刘正平.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J].城市规划,2001(04):65-69.
【5】杨国庆.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J].东南文化,1999(03):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