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史料实证运用的几点思考

2018-10-20 11:05蔡振才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商鞅史料历史

蔡振才

历史属于过去的存在,作为后人我们无法亲历,但史料却是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者,也是历史所遗留下的痕迹,为后人的历史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相关研究者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秉承“論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原则,对史料予以正确的辨别,将其中的史实提取出来,并加以论证,这才是历史研究的正确途径。同样,历史教学也需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展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应具备一定的史料实证意识。

一、史料实证的内涵

现阶段,全世界都在推崇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各个国家的具体要求却存在不同。在我国,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指的是学生需要具备可以适应社会与自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品格。在历史这门学科中,主要涉及历史价值、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以及历史理解,史料实证是这五个方面历史特色最为丰富的一类。史料实证的内涵,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二、史料实证的应用

1.辨别史料,确保史料实证的有效应用性。

论从史出虽然极其重要,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史料具备极强的真实性。而在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应该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在强调通过史料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史料所具有的真实性,或者忽略史料在对特定历史现象予以说明时的针对性与相关性。这样就会不注重史料中所包含的一些重要历史信息,又或者是过度解读与曲解,进而让史料所具备的史证价值被泛化。

例如,笔者在观看某节公开课时,教师在向学生讲述商鞅变法相关背景的过程中,通过云梦秦简当中的《黑夫家书》来对战争的惨烈予以说明。虽然教师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来对家书的内容予以了生动的表达,并得到了在座教师的肯定与赞扬,但《黑夫家书》当中所描述的是秦王嬴政时期所发生战争的相关细节,和商鞅变法并不处在相同的时期,所以材料尽管真实,但其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来讲,却不具备任何价值。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应用史料的过程中,要避免望文生义以及曲解材料。就算是课本当中的材料,也需要对其内涵与来源予以充分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史料实证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教学作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结合史料,论证历史观点的真实性。

间接性是历史这门课程和其他学科不相同的一个特点。由于历史存在不复返性,并且也无法直接对原状予以体现与接触,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前人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对历史予以还原。因此,只有被证实过的历史才具有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已有知识,对史料予以甄别与理解,然后将其作为主要证据来对一些历史评价与结论等予以实证,进而对学生的实证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养成重视证据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讲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史料来让学生对商鞅予以评价。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在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对商鞅予以评价时,负面内容较多,觉得商鞅天性少恩并且极其刻薄,指出他是通过虚假的大话来说服秦孝公的,并不是因为他自身具有较强的能力。由此可以得出司马迁并不认同商鞅。但对观点予以论证时需要掌握充分的证据,若只依靠司马迁个人的一些观点与看法还不能够有效的证明。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予以论证时,也需要运用不同的史料来论证观点。

材料二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商鞅》

在王安石所作的这首诗中,是对商鞅的正面评价,指出商鞅极其遵守信用,不注重金钱,并对商鞅所提出的治国方略予以了肯定,从此可以得出王安石对商鞅的评价极高。以上所引用的两段史料均是对商鞅的评价,但两者的观点却相反。这样,学生在阅读两则材料时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各自的观点予以阐述,以此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性,进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认识,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过史料来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予以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思维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进而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猜你喜欢
商鞅史料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