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凤
[摘 要]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和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和行动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素养;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行动力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59-02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前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全面铺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顺应改革浪潮,根据学科特点,立足培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索教学新思维。
一、用心引导,形成调适力,提升道德素养
调适力决定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公民素养的前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初中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成长中的一些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需要逐步培养一定的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即调试力。
例如在讲到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诚信”的内容时,一个学生突然说:“像您说的人人都讲诚信,那做生意的就别做了,既然现在社会上存在这么多不讲诚信的现象,就肯定有它的合理性!”此言一出,顿时使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教师对此言论置之不理或者粗暴地制止该生发言,必然会导致整堂课的失败。此时,教师不妨从容地引导:“社会上还存在杀人放火的现象,这也是正确的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又接着问:“为什么不正确,杀人放火的人也有一定的原因啊?”学生回答:“有再多的原因,也不能损人利己啊。”“那损害别人利益的不法商贩和杀人放火的人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差异呢?”教师继续追问:“当你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商家要赚钱就只能靠欺骗吗?那些知名品牌靠什么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往往表明了其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水平。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在互动过程中转变他们的认识,让他们达成共识,形成调适力,并提升道德素养。
二、思维碰撞,形成思辨力,提升法治素养
思辨力是信念力和行动力的要求,是公民素养的基础。“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考虑引用当前的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思辨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如结合雾霾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片段。
【微热议】雾霾的解决要致力于创新,九年级某班同学在微信群针对这一主题展开了热议。
小明: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心。
小刚:治理雾霾,人人有责。
【问题】请指出小明观点的错误之处并改正,并运用“成长在社会”的知识说明小刚观点的正确性。
让课堂成为“思维场”,让学生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有所知、所思、所悟、所得,提升思维力,树立法治观念,发展法治素养。
三、文化浸润,形成信念力,提升人文素养
信念力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方向,是调适力、思辨力、行动力的“合金”,是公民素养的方向。《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利用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教育启迪,在讲授“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内容时,引入《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法言·君子》中的“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名言警句。
又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經典故事融入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为课程的设计增添人文色彩。在讲授“磨砺坚强意志”时引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讲授“尊敬我们的老师”时引入“唐伯虎幼年拜师学艺”的故事,讲授“融入民族文化”时引入中央电视台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视频片段。
【中华骄傲润我心】九年级某班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受《中国诗词大会》的熏陶,联系当下青少年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下面截取有关片段,请完成下列表格。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武术振奋着自强的民族精神,文学承载着理想与情感,围棋蕴藏着智慧的密码……它们都是中华骄傲,更令我们骄傲的是,它们在岁月流转中,在“走出去”和别的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焕发出了持久的光芒。
【问题】中华骄傲有什么特点?请你从九年级“弘扬中华文化”的角度,探究让中华骄傲焕发持久光芒有何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诗词也折射出了当代人应该具备的心理品质。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更需注重学习能力、自身素养的提升。学生在优秀文化浸润中感悟、收获,从而丰富内心世界,滋养心灵,切实增强信念力,提升人文修养。
四、责任担当,形成行动力,提升实践素养
行动力是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的必然结果,是公民素养的落脚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人出现了是非善恶不分、价值虚无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警示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和精神关怀,帮助他们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坚守道德底线,增强法治观念。
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行己有耻》相关内容时,笔者利用令人发指的校园欺凌现象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情境】在朋友圈里流传的一张照片让人心惊。照片中,一个孩子的背部伤痕累累,明显是被刀刃划伤的。这一事件就发生在苏州某一名校,一个七年级的孩子用裁纸刀划同学背部,导致对方缝了50多针。
【问题】1.你如何看待划伤同学的行为?
2.这一事件给我们怎样的警示?假如你碰到了这样的事,该怎么办?
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事是我们坚决不能触碰的?帮助学生树立底线意识,明白违反法律的事坚决不做;还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责任意识。在探索中理清是非,用知识指导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提升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引导与培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坚信,经过日积月累的灵动教育和润物无声的长期浸润,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必将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