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新增专业分析与“十三五”发展展望

2018-10-20 01:04宋强
体育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布点十二五院校

宋强

摘 要:对“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新增专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学类新增本科专业布点合理,增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體育教育为代表的传统专业增速放缓,布点逐步向西部地区倾斜;以休闲体育为代表的新兴专业增速较快,布局呈多科性发展特征;体育学类本科招生人数规模呈现出“平台”特征。“十三五”期间可进一步驱动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快速发展,在发展方向上应着力解决体育学本科专业布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合理控制新增专业数量规模以及提升专业供给质量等进而形成良好的专业发展态势,服务于“十三五”社会发展目标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最后对“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增设体育学本科专业提出几点建议。

关 键 词:体育学;本科专业;“十二五”期间;“十三五”期间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4-0099-06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newly added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 category in China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pointed out the followings: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undergraduate majors newly added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 category in China had rational distribution points, the adding speed m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dding speed of traditional majors represented by physical education slowed down, the distribution points tilted to western regions gradually; emerging majors represented by leisure sports had a faster adding speed, its layout showe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number of undergraduates recruited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 category showed “platform”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e can further boos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 category in China, focus on solving the issue of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he layout of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direction, rationally control the number of majors newly added and major supply quality etc, thus forming a good major development situation to serve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objectives and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Lastly, the author offered a few suggestions for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 add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undergraduate major;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2011—201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第12个5年,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的5年,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瞩目成就的5年。截至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提前完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的发展目标。在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过程中,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国家不仅将全民健身和人民健康列为国家战略,还将体育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兴产业,并制订了“2025年实现5万亿的产业发展目标”,这一导向必将对我国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以2011—2015年期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展规划司发布的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新增专业发展数据为来源进行分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高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新增专业总体布局分析

1.1 体育学类本科新增专业点分布情况

专业点是国家对专业发展与布局优化的计量单位。“十二五”期间,经过教育部审批与备案的新增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点共计188个[1]。其中体育教育专业点24个,运动训练专业点13个,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点4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点2个,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点43个,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点16个,休闲体育专业点46个,运动康复专业点40个。总体来看,休闲体育专业布点最多,其次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运动康复专业布点呈蓬勃发展之势。在体育学本科专业中,作为师范院校和体育院系的传统支撑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增长放缓,仅占全部专业布点总数的12.7%,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布点最少,只有重庆三峡学院与昆明医科大学两所高校增设该专业,其次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布点也只有4个。受2012年《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需求,休闲体育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以及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成为一些高校竞相申办的热门专业。“十二五”期间共有16所高校增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而开办休闲体育的高校高达46个,开设运动康复的院校也多达40个。数据说明一方面我国高校体育的主动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与体育市场对体育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校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国家经济与体育产业政策的发展变化,一些高校主动通过新增专业来改善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总的来看,“十二五”期间体育学新增本科专业布点与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相一致,专业布点与增速符合国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1.2 体育学类新增专业在不同科类院校分布情况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在高校专业设置中呈现出多样化分布特征。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学科类型和特征可以将高校分为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体育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医学类院校、民族类院校、农林类院校等8类。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院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与功能。基于体育在我国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以及“体育育人”的价值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一些不同科类高校基于自身利益和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科优势积极增设体育专业。根据新增体育专业在不同科类院校的分布数据统计结果,“十二五”期间我国共有132所院校新增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其中综合类院校42所,理工类院校20所,师范类院校19所,体育类院校13所,民族类院校7所,农林类院校4所。值得注意的是,財经院校13所,医学院校14所。在总体分布态势上财经类院校和医学类院校增设体育专业发展迅猛,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热情日益高涨,群众体育对指导全民健身体育健康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受国家体育产业政策影响,体育作为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一些医学类院校和财经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调整办学服务方向,利用学科交叉和渗透拓展大学资源和服务方向,增设体育专业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从“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增设专业的科类院校分布情况看,综合性大学在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愈发积极;一些单科性院校如财经类、医学类院校在“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导向下,积极扩展办学方向与体育学科进行交叉,增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运动康复专业以弥补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薄弱之处,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学类新增本科专业布局和发展的重点。

1.3 体育学类新增本科专业区域分布情况

本科专业的区域分布,不仅展现出专业数量、专业类型在不同区域的分配比例,同时也反映了专业供给的分布结构。从“十二五”期间高校体育学类新增本科专业的区域分布统计来看,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专业布点最多,达42个;第二是华东地区(上海、浙江、山东、安徽、江西、福建),布点共计44个,这两个区域新增专业布点占总数的44%;第三是华北地区(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布点共计24个;华中地区(河南、湖北、湖南)位居第四,布点共计23个;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布点19个;华南地区(广西、海南、广东)布点达17个;最后是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布点共计12个。从7个区域的专业布点增设情况来看,7个区域体育专业新增布点并不均衡,主要原因:一是按照行政区划分的各区域高校数量不等,二是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致。高校专业布点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关系,经济基础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区域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也大,会促进高校扩大专业与招生规模。因此,区域的专业布点也可以直接反映区域经济情况与经济发展速度[2]。华东地区经济基础好、人口密度大、高校数量多,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发展专业布点也多。而西北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对教育的整体投入不足导致区域高校专业布点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整体上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布局呈现出“布点增长迅速”“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一系列问题[3]。因此,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值得注意的是,“十二五”期间西南地区新增专业布点发展迅猛,与华东地区基本持平;西北地区的专业布点增长也达到12个。这说明在“十二五”期间,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布点出现新的变化,整体上专业布点逐渐向西部倾斜,以促进东西部地区体育的均衡发展。

2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新增专业发展态势与特征

2.1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新增专业发展态势

1)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体育学本科专业的传统支撑专业,其任务是培养各级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近十几年来,受高等教育扩招影响一些综合性大学以及其他单科类学校也纷纷兴办体育教育专业。在专业扩张的背后,不仅“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低层次的重复建设,还导致本科层次人才数量上的不良竞争”[4]。同时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因培养模式固化、就业面窄、就业市场饱和等原因,2012—2013年体育教育专业连续被列为“红牌警告专业”。“十二五”期间,我国共有24所高校增设体育教育专业,除了浙江大学为综合性大学外其余院校多为地方性院校或单科类学校。从区域布局来看,东部高校3所,西部高校特别是云、贵、川高校增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较多。这一新变化的背后,既发现国家教育部门对体育教育专业布点的结构优化和对西部布点的倾斜,同时又看到一些西部高校基于社会责任着眼于改善我国西部城乡和偏远农村地区对体育师资的巨大需求而做出努力。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十二五”期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新增43所高校,发展动力不减。除2014年新增1所高校、2013年新增7所高校外,2011、2012、2015年均以两位数增长。在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快速增长的同时,2014年该专业被教育部列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1998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始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共有273所高校设置本专业。从人才培养规模上看,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已经发展为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且成为体育学本科的主干专业。尽管2014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新增布点创历史最低,并因就业受到教育部门的警告,但是受《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政策影响,2015年仍有12所高校积极申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国家政策导向使部分高校从中看到了机遇,特别是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体育产业成为国家支柱、绿色产业后,体育发展将对社会体育与管理人才产生巨大需求。不过也应该清楚看到:在专业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由于专业发展与职业脱节造成就业率低下;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向过多导致专业核心目标“空心化”[5];各高校专业同质化建设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等一系列问题[6],成为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3)运动训练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是国家控制专业,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教练员和專项运动员。近年来,一些综合性高校基于学校体育竞技展现学校声誉和影响力的需要,增设运动训练专业的热情十分高涨。“十二五”期间我国13所高校新增运动训练专业,而2012、2013年由于国家严格控制,使得该专业连续两年增设为零。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设置初衷是以解决现役部分优秀运动员的教育学习而设立的。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运动训练的生源虽多元化,但整体上近年来从事竞技运动的青少年人数呈减少趋势。就目前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现状看,影响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发展原因主要有领导不重视、训练场馆不足、比赛训练经费短缺、缺乏高水平教练员、就业难等。从专业目标角度看,由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文化水平低,造成专业培养中“专业达成目标泛化,与预期目标偏离”[7],与社会岗位接轨困难。因此,运动训练专业作为体育学自身的支撑专业,专业布点不仅要严格控制,同时还要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提升本专业在高等教育学科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才能摆脱发展困境。

4)人体运动科学专业。

“十二五”期间体育学类本科人体运动科学专业新增2个布点,两所高校分别是昆明医科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均位于西南地区。总的来讲我国人体运动科学专业规模不大,全国共有30个专业布点,主要分布在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多数院校位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中东部高校。因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单一,专业性强、就业面窄,高校申办该专业意愿不强。“十二五”期间,人体运动科学专业新增布点符合我国西部地区对专业布局的需求。

5)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鲜明的民族特色专业,在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才培养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由于该专业一直以来是国家控制专业,“十二五”期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布点仅有4所高校获批。近年来随着武术保健养生兴起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实施,我国基础教育对武术与民族体育等方面的体育师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必将会带动该专业的规模发展和人才培养建设。

6)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体育经济和体育产业管理两专业进行合并调整,新设置“体育经济和管理”特色专业,归属在“工商管理门类”下,以培养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8]。2011年之前,全国已有包括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在内的8所高校开办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十二五”期间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新增专业布点达16所高校。从学科院校分布来看,体育专业院校7所,财经类院校7所,理工类院校2所。从区域分布看,西部地区3所,分别是成都体育学院、兰州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其余布点均分布在华东、京津冀等区域。“十二五”期间,受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以及体育经济规模“2025年5万亿”发展目标导向,体育产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增长,在一定领域形成了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同时也对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部分体育专业院校因设有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课程,便率先开设了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一些综合性院校由于学科优势也争向发展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7)休闲体育专业。

“十二五”期间我国共有46所高校新增休闲体育专业,是体育学类所有本科专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布点最多的新专业。2006年休闲体育作为专业目录外试办新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专业中,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全国共有56所高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随着我国休闲运动的发展,休闲体育不仅是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还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休闲体育专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可以看出高校和教育部门对休闲体育专业在服务“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发展对休闲体育的人才需求较大[9]。这也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对当前休闲体育发展中人才紧缺和产业需求做出的必要调整。

8)运动康复专业。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新增专业布点40个,发展速度仅次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从发展历程看,我国运动康复专业“在体育学中拥有50年办学历史”[10],专业沿革可以追朔到1963年试办的体育保健学专业,但同时也是一个新兴专业,是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康复运动以及医学理疗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专业[11]。从专业布局看,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主要分布在体育专业院校、医学类和师范类院校。2015年我国新增运动康复专业有12所高校,其中7所医学类院校、4所师范院校、1所综合院校。在全国运动康复专业的布点中,医学院校所占比例高于50%以上,医学院校主要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与体育交叉形成运动康复专业,体现了医学类院校开办“运动康复专业”的优势和该专业的发展趋势。截至2015年我国体育类专业院校均开办了运动康复专业。从招生规模看,由于过去各个高校每年运动康复专业招生人数少,再加上教育理念、教育条件和设备仪器等方面的限制,造成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储备少,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在当前社会对运动康复人才巨大需求背景下,将严重影响我国健康产业、体育产业发展。因此,这也是“十二五”期间运动康复专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2 “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新增专业发展特征

在国家教育政策和体育产业政策导向下,“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新增专业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如体育教育专业增速放缓,专业布点主要倾向于西部地区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国家控制专业,新增专业受到严格限制且布点相对较少;备受就业压力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态势仍然迅猛;休闲体育、运动康复、体育经济与管理作为新兴专业,因在宏观理论上符合人才市场对热点专业的社会需求,受市场驱动以及专业申报门槛低、国家政策鼓励等原因受到高校追捧而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发展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本科招生规模呈现“平台”特征。近2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扩张和迅速发展,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年招生人数已经突破70 567人,在校生人数达280 274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基础教育入学人口拐点的出现,也开始直接投射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上。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学类本科每年招生人数增幅逐渐减少;尤其是2013、2014、2015年连续3年数据相差无几,由此可见我国体育学类本科招生规模开始进入“平台”发展期。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新变化必将对“十三五”期间我国体育学本科专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首先,要求高校在体育学类专业设置方面作出必要调整;其次,在发展方式上要求高校改变过去重专业规模与数量扩张向专业质量与内涵上发展[12]。

3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发展展望与建议

3.1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发展展望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已进入“十三五”攻坚阶段,“十三五”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期,也是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5年。展望“十三五”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发展,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的推进以及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不仅为我国体育学本科专业发展提供广泛政策支持和良好发展环境,同时蓬勃发展的体育健康产业市场蕴含的大量人才需求也将进一步驱动我国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快速发展。“十三五”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发展,首先在发展方向上要以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专业设置与发展紧紧围绕“十三五”期间国家与社会发展目标,服务新时代我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与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其次在发展目标上,应从专业发展布局、数量规模、质量供给等3个方向加强对体育学本科专业的优化调整与发展引导,以促进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的合理布局与可持续发展。(1)在发展布局上,通过新增体育专业进一步缓解我国“十二五”期间各区域体育专业布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问题;(2)在数量规模上,由于体育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将驱动高校因势利导大量增设新兴专业,因此要控制区域内本科专业特别是新兴专业数量合理增长,以满足我国体育产业与新兴业态发展需求;(3)在质量供给上,由于我国体育专业本科招生数量呈现“平台”式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改革要求,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应在专业供给方面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供给,以适应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与体育人才质量的发展需要。

3.2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体育学类本科新增专业发展建议

1)“放管结合”协同推进高校体育学本科新增专业的合理供给。

在党中央“放管服”改革推动下,2017年4月教育部联合五部委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赋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简政放权为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但同時也必须看到“十二五”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设置还存在本科专业扩张与专业结构、社会需求、专业内涵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因此,“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体育学本科新增专业设置宏观上要坚持以“放管结合”原则协同推进专业设置与布局。“放管结合”:即从过去专业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简化了高校增设专业申请程序,激发了高校设置专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会造成一些高校基于市场驱动等因素盲目跟风增设新专业,从而加剧区域内一些专业结构矛盾,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转变发展思维从监管角度出发落实和保障区域内体育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合理均衡供给。要将“管”常态化贯穿在高校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全过程中,不仅要在事前提高专业设置申报门槛,严格确保高校专业设置的可行性,更要加强事后对高校专业建设的指导、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建立专业淘汰制度,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优化区域内体育专业结构布局。

2)传统体育专业布点要审慎,兼顾专业发展的社会效益。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学类本科的传统支撑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总的来讲趋于饱和,人才培养过剩。因此,传统体育专业布点要严格审慎,不但要符合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导向,也要兼顾社会效益。例如在向西部区域布点的过程中,既要为急需师资的广大农村地区培养体育教师,还要兼顾西部农村体育以及全民健身运动普及发展,为区域体育事业发展服务。体育传统专业布点,要考察高校所在区域服务辐射半径,避免同一个区域内同专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另外鼓励传统体育本科专业通过专业方向整合分化改革,提升专业的特色和竞争力,培养高质量实用性人才,服务当前体育领域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需要,创造更大的社会示范效益。

3)新兴体育专业设置应注意社会与产业需求,同时应考虑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

新兴专业是高校对接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置的新专业。休闲体育、运动康复、体育经济与管理作为新兴专业,“十二五”期间高校布点发展迅猛。预计“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将有更多高校申请新兴专业。因此,新兴专业设置首先要考虑体育行业市场的需求和成熟度问题,也就是说区域体育市场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就业。尽管目前大家对社会急需体育人才达成共识,但是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总体不均衡导致体育产业市场发育程度不一,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相对较发达,对新兴体育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但对西部来讲体育产业市场发育不太成熟,能容纳的新兴体育专业就业人才相对就少,这些问题直接决定该区域新兴体育专业的规模和布点数量。

4)高校体育本科新兴专业设置应注意体育行业中职业岗位变化要求,促进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适应。

体育学本科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不同体育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相适应。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社会指导员等。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专业的就业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像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过去就业以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为主,由于受高等教育扩招和研究生就业的不理想,目前本科生就业只能趋向小学和幼教,这就迫使高校设置体育教育专业必须根据社会变化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同时随着体育领域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的涌现,体育学本科专业将会产生更多的新兴专业,因此新兴体育专业设置应与社会职业岗位相适应。以休闲体育专业设置为例,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如何区别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并在体育市场找到适应休闲体育人才的工作职业岗位,这既需要对我国体育休闲产业人才职业需求和要求作详细调查,同时还要精细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方案。

5)建立体育学本科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体育学本科专业目录外试点工作。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普通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现行的《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目录》自2012年专业目录微调后至今未作变动,而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在“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刺激下必将发生深刻且积极的变化,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立足于前瞻性发展加强研究专业目录,可选择在一些资源条件良好的高校试办目录外专业,鼓励体育学与多学科交叉设置新专业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为《普通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目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公布2011—2015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通知[EB/OL]. [2017-08-26]. http://www.moe.edu.cn/s78/A08/.

[2] 王莹.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11,47(2):140-145.

[3] 赵云书. 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发展演变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5):109-112.

[4] 张文普. 我国高校本科体育专业发展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9(7):77-80.

[5] 石岩,舒宗礼. 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 体育学刊,2008,15(8):38-41.

[6] 杨小永,王健. 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及特色化研究[J]. 体育学刊,2009,16(10):54-60.

[7] 鲁长芬,王健,罗小兵,等. 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问题、原因及策略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80-86.

[8] 谢洪伟. 增设体育经济与管理的可行性研究[J]. 体育科学研究,2016,20(3):75-80.

[9] 焦现伟,孙南,岳新坡. 我国高等学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态势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4):476-480.

[10] 王定宣,陈巧玉,彭博. 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2):103-109.

[11] 曾正中. 我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5,26(5):210-211.

[12] 黃汉升,陈作松,王家宏,等.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体育科学,2016,36(8):3-33.

猜你喜欢
布点十二五院校
浅谈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
甘肃高校商科专业布点问题研究
江西省绿色通道车辆货物检测点布点方案探讨
污染场地地下水调查布点及样品采集技术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